[实用新型]一种再生贮气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3031.2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8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马杰;李淼;刘少军;郭伟;牟洋;邹畅;江天欣;胡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6 | 分类号: | B60T17/06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气筒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再生贮气筒,尤其涉及一种再生贮气筒及其安装设施构成的整个系统,具体适用于提高再生贮气筒安装使用时的通用性与安全性,且降低安装成本。
背景技术
目前以压缩空气作为制动介质的汽车普遍采用空气干燥器对压缩空气进行干燥过滤,为确保干燥剂具有再生能力,需再生贮气筒对空气干燥器进行再生来实现,现有再生贮气筒的缺陷如下:
1、采用焊接支架形式进行固定:首先,焊接的形式易出现焊接缺陷,焊缝处油漆附着不良易生锈,这些因素易导致支架开裂,安全性较弱;其次,通用性不好,对安装位置有要求,对于不同的支架固定孔位,常需要新增零部件进行固定,增加了安装成本,再次,贮气筒横向布置对空间要求较高;
2、下端接放水阀:利用放水阀排掉筒内水分,需要经常放水,放水阀存在漏气风险。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366611U,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8月8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干燥装置,包括空气干燥器和再生贮气筒,空气干燥器包括进气口、出气口、第一连通口和排污口,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空气干燥器,并于干燥后从出气口排出,排污口用于排出空气干燥器中的水汽;再生贮气筒包括第二连通口,第二连通口连通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设置于再生贮气筒的底部。虽然该实用新型中的再生贮气筒节省了排污阀,避免了再生贮气筒排污困难与存在漏气风险的缺点,但其仍旧存在利用焊接支架进行固定所导致的通用性不好、安装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弱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用性不好、安装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通用性较好、安装成本较低、安全性较强的再生贮气筒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再生贮气筒系统,包括贮气筒与安装设施,所述贮气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塞与管接头,螺塞、管接头位于贮气筒的竖向轴线的两端,贮气筒通过安装设施与固定支架相连接;
所述安装设施为箍带,该箍带缠绕于贮气筒中部的外围,箍带与贯穿于其内部的贮气筒的竖向轴线相垂直,螺塞位于箍带的上方,管接头位于箍带的下方。
所述箍带包括束缚带与带扣,束缚带的中部穿固定支架而过,束缚带的两端与带扣相连接,束缚带、固定支架的交接处近贮气筒的内侧围设置,束缚带、带扣的交接处近贮气筒的外侧围设置。
所述贮气筒的外侧围上还设置有堵头,该堵头位于螺塞、箍带之间,堵头、贮气筒的最大间距大于箍带、贮气筒的最大间距。
所述堵头近箍带、贮气筒的交接处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再生贮气筒系统中,再生贮气筒通过箍带与固定支架相连接,箍带缠绕于贮气筒中部的外围,箍带与贯穿于其内部的贮气筒的竖向轴线相垂直,实现了再生贮气筒的竖立放置,其优点如下:首先,本设计采用箍带固定方式,无焊接支架,无焊缝,避免了现有焊接支架所导致的生锈、再生筒表面油漆易脱落的风险,提高了使用中的安全性,其次,本设计采用箍带固定,安装时的灵活性更强,对于不同的安装支架基本都适应,最多只需要对原本的安装支架进行微调即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新增零部件的缺陷,大大降低了安装成本,再次,竖向布置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安全性较强、能避免生锈,而且通用性较好、安装成本较低。
2、本实用新型一种再生贮气筒系统中,再生贮气筒竖立放置,再生贮气筒的顶端、底端分别设置有螺塞与管接头,螺塞、管接头位于贮气筒的竖向轴线的两端,取消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放水阀,使用时,当干燥器卸载时,再生筒内气体经下端管接头反吹进入干燥器,实现干燥剂再生,这个过程能够同时带走筒内水分,具备了排水功能,因此无需放水阀,减少了漏气点,精简了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密封性较强,结构简单。
3、本实用新型一种再生贮气筒系统中,在贮气筒的外侧围上还设置有堵头,该堵头位于螺塞、箍带之间,堵头稍高于箍带,堵头、贮气筒的最大间距大于箍带、贮气筒的最大间距,使用中,万一当箍带发生松动时,“堵头高于箍带”的设计能确保箍带松动贮气筒下落时,堵头、箍带会发生接触,而“堵头、贮气筒的最大间距大于箍带、贮气筒的最大间距”能确保堵头、箍带接触时,堵头一定会挂在箍带上以对贮气筒形成支撑,避免贮气筒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贮气筒1、竖向轴线11、内侧围12、外侧围13、箍带2、束缚带21、带扣22、螺塞3、管接头4、固定支架5、堵头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30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客运架空索道救援装置
- 下一篇:用于电动客车间歇性控制的双真空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