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6516.7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3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柏年;刘光辉;孙戈;汤玲花;马旭东;刘军;谭玉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C01C1/1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101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气 尾气 吸收 装置 | ||
1.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吸收罐(5)、缓冲罐(2)、循环泵(1)、第一、二充氨罐(3,4)和第一、二吸收塔(6,7)组成,第一、二充氨罐、吸收罐(5)内均设有液位计,吸收罐(5)的一侧设有纯水进口T、吸收罐(5)上设有第一进口I、第二进口H、第三进口M、第四进口L、第一出口S、第二出口R,第三出口K、第四出口J,第五出口N,第一充氨罐(3)顶端开有充氨进口B、第一进口F、尾气出口E,第二充氨罐(4)顶端开有充氨进口C、第二进口G、尾气出口D;缓冲罐(2)上的出口A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充氨罐(3)的充氨进口B、第二充氨罐(4)的充氨进口C相通,吸收罐(5)上的第一进口I通过管路与第一充氨罐(3)的尾气出口E相通,吸收罐(5)上的第二进口H通过管路与第二充氨罐(4)的尾气出口D相通,吸收罐(5)上的第一出口S与第一充氨罐(3)的第一进口F通过管路相通,吸收罐(5)上的第二出口R与第二充氨罐(4)的第二进口G通过管路相通,吸收罐(5)第三出口K通过管道通至第一吸收塔(6),第一吸收塔(6)的底端与吸收罐(5)第三进口M通过管道相接通,吸收罐(5)第四出口J通过管道通至第二吸收塔(7),第二吸收塔(7)的底端与吸收罐(5)第四进口L通过管道相接通,吸收罐(5)第五出口N与循环泵(1)的输入端通过管道相接,循环泵(1)的输出端通过管路分别通至第一吸收塔(6)和第二吸收塔(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收塔(6)的顶端开有排气口U、第二吸收塔(7)的顶端开有排气口V,排气口U与排气口V与排气管相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收罐(5)的一侧设有纯水进口T处设有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充氨罐(3)的尾气出口处、第一充氨罐(3)的第一进口F处、第二充氨罐(4)的尾气出口D处、第二充氨罐(4)的第二进口G处、氨气缓充罐的出口处均安装有控制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收塔(6)的一侧开有进口Q,第二吸收塔(7)的一侧开有进口P,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路分别通至第一吸收塔(6)的进口Q,第二吸收塔(7)的进口P。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进口I、第二进口H、第三进口M、第四进口L及第三出口K、第四出口J设于吸收罐(5)的顶端,第一出口S、第二出口R,第五出口N设于吸收罐(5)的侧面。
7.如权利要求1、2、3、5或6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收罐(5)侧面的第五出口N在第一出口S、第二出口R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1、2、3、5或6所述的一种氨气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吸收塔(6,7)内均设有喷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651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