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8944.3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9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朱金鹏;王志强;常爱国;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1/02 | 分类号: | E02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水俤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轻型 触探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承载力勘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
背景技术
在道路构造物如涵、挡土墙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其下承层的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不足将导致构造物沉陷,继而引发较大规模的道路结构性损坏。因此地基承载力的检测在构造物施工中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道路施工中多采用轻型触探仪检测地基承载力。例如,中国专利(CN202850009U)就公开了一种触探仪,所述探头包括外筒、应变筒、导力杆和锥头;所述应变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应变片;所述探杆为圆筒形,所述探杆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探杆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手柄卡接在所述探杆上的卡头,所述卡头上设有用于将探杆容纳于其中的卡口;所述微机包括用于显示压力数据的显示设备和主机;所述主机通过导线与所述应变片相连接。轻型触探仪滑锤重10kg,提升高度30cm,现多采用人工提升,当检测点数较多时,人工提升滑锤就显得十分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记录准确的自动式轻型触探仪。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触探仪包含支架1、导向杆5、探杆7、卷扬机8和控制器9;所述支架1包括平面板2和支撑平面板2的三个支脚3;所述探杆7的顶端安装有垂直穿过平面板2的导向杆5,该导向杆5上套有穿心锤12;所述导向杆5底端连接有承托穿心锤12的锤座13,其内部则设有提拉线10;所述提拉线10的一段与卷扬机8相连,另一端与穿心锤12的底端连接;所述卷扬机8通过提拉线10拉动穿心锤12沿导向杆5向上滑动;所述控制器9与卷扬机8连接,以控制卷扬机8并记录锤击次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平面板2的三个侧面安装有水准管6,以保证平面板2水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支脚3的套管处安装有能调节支脚长度的螺栓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导向杆5在距锤座13上方60cm处设有限位开关11。当其顶端接触到限位开关时,穿心锤自由下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控制器9设置有数据接口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共享。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式轻型触探仪,所述卷扬机8采用充电式蓄电池提供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式轻型触探仪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记录准确,提高了检测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自动式轻型触探仪示意图;图2:探杆连接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1-支架、2-平面板、3-支脚、4-螺栓、5-导向杆、6-水准管、7-探杆、8-卷扬机、9-控制器、10-提拉线、11-限位开关、12-穿心锤、13-锤座、14-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式轻型触探仪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新型自动式轻型触探仪,包括支架1、导向杆5、探杆7、卷扬机8和控制器9。支架1包括平面板2和支撑平面板2的三个支脚3,支脚2底端为圆锥形锥头,使支脚3深入地面,保持支架牢固。调节支脚3上的螺栓4,观察平面板2侧面的水准管6,使平面板处于水平状态。启动卷扬机8和控制器9,卷扬机8的一端与控制器9相连,另一端通过提拉线10与穿心锤12的底部连接,卷扬机8拉动穿心锤12沿导向杆5向上滑动,当穿心锤12顶端触碰到导向杆5上的限位开关11时,卷扬机8暂停工作1s,穿心锤12自由下落,锤击与锤座13相连的探杆7,1s后卷扬机8继续工作,进行下一个循环,锤击频率控制为30击/min。控制器9记录卷扬机8循环工作的次数,即锤击次数。当贯入杆贯入30cm的击数超过50击时,终止试验,表明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否则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如换填碎石等,地基处理完毕后,继续在处理后的地基上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其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记录准确,提高了动力触探仪的检测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89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DPI的报文业务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运料滑道阻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