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对一配组的大鲵仿生态养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1536.3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0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梁刚;张树明;周元春;李欣;江波;谷云;杨永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119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对一 大鲵 生态 养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对一配组的大鲵仿生态养殖池。
【背景技术】
大鲵(Andrias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具有较大的食用、药用、生态与科研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非法捕猎、生境破坏等原因,导致了野生大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许多地区甚至已经灭绝。基于以上原因,社会各界开始进行大鲵的保护与人工繁殖实验研究,先后形成了大鲵全人工繁殖(Captivebreeding)、大鲵原生态繁殖(Naturaleco-breeding)以及大鲵仿生态繁殖(Imitatednaturaleco-breeding)等三种技术模式(梁刚,2007(4),经济动物学报),由于该三种技术尤其是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的成功应用,大鲵养殖已经作为新兴特种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初具规模。依据国家农业部2014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养殖大鲵量达1,249万尾,种鲵存量达52万尾,2013年繁殖大鲵幼苗671.6万尾。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9年7月1日授权的“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专利号ZL200710018264X)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大鲵幼苗人工繁殖数量迅速增加,为大鲵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大鲵产业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方法经过近10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技术上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缺陷和不足:
①土地利用率低。大鲵仿生态繁殖场一般选择在海拔800-1,200m山区河道旁的农田,首先建设人工溪流,再在人工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已有的研究表明,幼鲵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而成鲵具有独居的生活习性(梁刚等,2008(6),大自然)。为了避免种鲵相互残杀,仿生态繁殖场一般10个人工洞穴只投放6-8尾种鲵,也就是说每10个洞穴有2-4个洞穴作为备用洞穴,处于闲置状态。众所周知,山区农田的面积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些备用洞穴浪费了本来就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土地利用率低下(梁刚,2007(4),经济动物学报)。
②种鲵管理难度大。依据土地面积与地形,一个大鲵仿生态繁殖场一般只建设一条弯曲盘旋的人工溪流,在人工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投放的所有种鲵全部在这一条人工溪流及洞穴内栖息活动。由于仿生态繁殖场内本来就有20-40%的备用洞穴,再加之所有大鲵洞穴通过人工溪流相连,所以种鲵可以在整个仿生态繁殖场内随意栖息活动,管理人员很难知道种鲵在哪个洞穴内栖息与繁殖,使种鲵的管理难度增大。
③繁殖期因争偶,种鲵死亡率高。大鲵的婚配制度大多为单配制(monogamy),少数是一雄多雌制(polygynousmatingsystem)(梁刚等,2010(1),动物学杂志)。每尾种鲵为了能够繁殖成功,在繁殖期需要与其它种鲵争夺配偶(包括雌鲵与雌鲵、雄鲵与雄鲵以及雌鲵与雄鲵之间的争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种鲵尤其是雌鲵受伤甚至死亡(梁刚,2007(4),经济动物学报),再加之管理人员很难知道受伤的种鲵栖息在哪个洞穴内,导致对受伤的种鲵延误治疗,使得种鲵死亡率居高不下。
④人工溪流与洞穴不便清污。大鲵仿生态繁殖场内的污物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养殖用水均从自然河道引水,不可避免地会将自然河道的污物也引向人工溪流和洞穴。二是种鲵与饵料鱼排泄的粪便。三是死亡的饵料鱼及残饵碎片。大鲵具有好静、怕光、慑声、喜清水等生活习性(梁刚等,2008(6),大自然),需要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环境中(罗庆华,2009(7),应用生态学报)。如果大鲵生活环境中污物尤其是有机污物较多,由于有机污物的发酵会使水质变差,种鲵的正常生活与成功繁殖均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导致种鲵患病率明显增大,因此,大鲵仿生态繁殖场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清理人工溪流与洞穴内的污物。“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没有设计专门的清污设施,使得人工溪流与洞穴不便清污,养殖人员清污工作量很大。
⑤种鲵的参繁率低。由于受以上各种技术缺陷与不足的综合影响,经过近10年来生产实践反复证明,几乎所有大鲵仿生态繁殖场的种鲵参繁率不超过30%,也就是说仿生态繁殖场养殖的种鲵70%以上不参与繁殖,使得绝大多数大鲵仿生态繁殖场每年幼鲵的繁殖量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对一配组的大鲵仿生态养殖池,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提高水质、种鲵死亡率低、种鲵参繁率高、管理人员劳动强度低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未经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15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