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纵梁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2356.7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8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康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4 | 分类号: | B66C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纵梁吊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吊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纵梁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纵梁是汽车车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纵梁和横梁组合前需要将例如是板簧吊耳支架等零部件安装至纵梁上,在安装零部件的过程中要将纵梁吊起并悬于空中,以方便操作。
现有的汽车纵梁吊起的方式采用两根链条捆绑纵梁的两端,再将链条悬挂在车间顶轨的方式实现,这种纵梁吊起的方式起吊时费时费力,而且链条直接捆绑纵梁无法保证在纵梁上安装零部件的过程中纵梁位置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起吊方便,可有效保证纵梁位置稳定性的汽车纵梁吊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纵梁吊具,包括左弯钩、右弯钩、左折臂、右折臂、左连接件、右连接件和吊环;其中,
所述左弯钩包括顺次相连的左水平部、左竖直部和左弯钩部,所述右弯钩包括顺次相连的右水平部、右竖直部和右弯钩部,所述左水平部和所述右水平部转动连接,所述左竖直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右竖直部的高度,且所述左弯钩部与所述右竖直部相对应;
所述左折臂的一端与所述右弯钩固连,所述左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连接件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右折臂的一端与所述左弯钩固连,所述右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连接件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左连接件和所述右连接件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吊环相连接;
所述吊环与车间顶轨相连接,以沿着所述车间顶轨滑动。
优选地,所述左折臂与所述右竖直部固连,所述右折臂与所述左竖直部固连。
优选地,所述左连接件包括顺次相连的左上链条段、左弹簧段和左下链条段,所述左上链条段与所述吊环相连接,所述左下链条段与所述左折臂相连接;
所述右连接件包括顺次相连的右上链条段、右弹簧段和右下链条段,所述右上链条段与所述吊环相连接,所述右下链条段与所述右折臂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左水平部和所述右水平部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连接,其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螺栓、垫圈和螺母,所述螺栓沿着远离头部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平滑段和螺纹段,所述平滑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段,所述左水平部和所述右水平部位于所述平滑段上,所述垫圈位于所述螺纹段上,且所述垫圈与所述平滑段的端面相抵,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且所述螺母与所述垫圈相抵。
更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之间的弹簧垫圈。
更优选地,所述平滑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左水平部和所述右水平部位于所述平滑段上的部分的厚度之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纵梁吊具通过左弯钩和右弯钩的配合对汽车纵梁进行定位,起吊方便,可有效保证纵梁位置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纵梁吊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示图。
图中标示如下:
左弯钩-1,左水平部-11,左竖直部-12,左弯钩部-13,右弯钩-2,右水平部-21,右竖直部-22,右弯钩部-23,左折臂-3,右折臂-4,左连接件-5,左上链条段-51,左弹簧段-52,左下链条段-53,右连接件-6,右上链条段-61,右弹簧段-62,右下链条段-63,吊环-7,转动机构-8,螺栓-81,平滑段-811,螺纹段-812,垫圈-82,螺母-83,弹簧垫圈-8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纵梁吊具,包括左弯钩1、右弯钩2、左折臂3、右折臂4、左连接件5、右连接件6和吊环7;其中,
所述左弯钩1包括顺次相连的左水平部11、左竖直部12和左弯钩部13,所述右弯钩2包括顺次相连的右水平部21、右竖直部22和右弯钩部23,所述左水平部11和所述右水平部21转动连接,所述左竖直部12的高度小于所述右竖直部22的高度,且所述左弯钩部13与所述右竖直部22相对应;
所述左折臂3的一端与所述右弯钩2固连,所述左折臂3的另一端与所述左连接件5的一端相连接,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23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旋流道平板膜组件
- 下一篇:用于膜分离预处理的双塔洗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