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2832.5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7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廷;毛伟;张强;王鸿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28;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9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温湿度 独立 控制系统 回收 新风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的被重视力度越来越大,2015年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将节能减排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也一直倍受关注。暖通空调系统的能量消耗一般占整个建筑物总能耗的30%—50%,探索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并将其作为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突破口意义明显。
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环节多,其影响因素也多,多年来,行业人员一直在从不同环节、不同层次角度来探索各种节能降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合适的新风量取值、地源热泵系统、水环热泵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良好的水力平衡措施等。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从优化空气处理流程的角度入手,以期用最适合品位的冷源完成对空气的处理,从而达到节能而空气品质更高的目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本质是通过对新风、回风的分别处理实现温度、湿度的分别控制,处理新风控制湿度,处理回风控制温度,避免了再热损失,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对温湿度精准的控制能力,对室内空气品质与卫生条件的提升能力,已被业内人员所认可。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已被提出多年,目前有一定的工程实例,但不多,这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自身特性和对其研究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当前,除湿和降温技术均较成熟,但关于将除湿和降温有机结合并以灵活形式应用的研究仍较少,目前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应用形式主要以溶液除湿+高温冷源降温为主,应用形式单一,这也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尚未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作进一步研究,创新其应用形式。
排风热回收技术是热回收技术中的一种,其节能效果早就被行业人员所熟知,并将其写入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各地方节能设计标准中。排风热回收技术有多种,如转轮式热回收装置、板式和板翅式热回收装置、热管式热回收装置、液体循环式热回收装置、溶液吸收式热回收装置。目前,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溶液吸收式热回收装置,其他形式的热回收装置尚未见应用,基于此现状,有必要探索其他热回收装置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有效结合的应用形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能够实现排风热回收技术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双重节能,同时具有一体化程度高、管理方便、占用空间省、配套管路简单、工程适应性强等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
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入口、初效过滤器Ⅰ、热回收器、预冷换热器、检修空段、除湿制冷系统、加湿器、送风机、送风口;
新风入口与初效过滤器Ⅰ的输入端连接,初效过滤器Ⅰ的输出端与热回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经初效过滤器Ⅰ进行过滤处理,然后进入热回收器与排风进行热湿交换;热回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预冷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预冷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检修空段连接,检修空段与除湿制冷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除湿制冷系统用于对新风进行深度除湿处理,除湿制冷系统的输出端与加湿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湿器用于对新风进行加湿处理,加湿器的输出端与送风机的输入端连接,送风机的输出端与送风口连接;
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入口、初效过滤器Ⅱ、排风机、第一风阀、第一排风口、热回收器、第二排风口;
排风入口与初效过滤器Ⅱ的输入端连接,初效过滤器Ⅱ的输出端与排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排风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排风口和第一风阀连接,所述第一排风口自带风阀;第一风阀与热回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热回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排风口连接,排风进入热回收器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后从第二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所述除湿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安装在新风通道的检修空段与加湿器之间,对新风进行除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2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法
- 下一篇:冬季能源回收制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