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水养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89422.1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0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迟永斌;侯明华;韩厚伟;王顺奎;于凯松;曲红卫;孟祥科;刘石强;吕洪超;李建波;赵正方;孙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养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池,尤其涉及循环水养殖池。
背景技术
为增加经济效益,一般在封闭的循环水鲑鳟类鱼养殖池混养大菱鲆。现有养殖池池底积污装置是为养殖鲑鳟类鱼设计的,鲑鳟类鱼集中在水体的中上层,由于体型为粗壮的梭形,故养殖池底部积污装置设有高2厘米左右的缝隙,该缝隙用来排出鱼的残饵和粪便。而大菱鲆属于底栖鱼类,而且身体扁平,混养过程中很容易被旋转的池水卷入积污器缝隙造成堵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污效果好,可有效防止堵塞的循环水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水养殖池,包括养殖池、积污桶、循环水泵和过滤池,养殖池设有中心管和入水管,养殖池的池底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的下方设有集污托盘,集污托盘的侧面连通有排污管,排污管与积污桶连通,中心管穿过排污口和集污托盘并通过回水管与过滤池连通,位于养殖池内的中心管的管壁设有进水孔,过滤池设有吸水管,吸水管和入水管之间设有循环水泵,排污口的上方设有网笼支架,中心管穿过网笼支架,网笼支架的侧面设有滤网。
上述滤网的孔径为0.8至1.2厘米,优选1厘米。
上述滤网采用聚氯乙烯材料,网笼支架采用不锈钢材料。
上述网笼支架包括上圆环和下圆环,上圆环位于下圆环的上方,上圆环和下圆环相平行,并且上圆环的圆心和下圆环的圆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上圆环和下圆环之间通过2个以上的连接杆连接固定在一起,中心管穿过上圆环和下圆环,上圆环的内壁与中心管的外壁相适配,下圆环将排污口环绕在内部,所述滤网固定在网笼支架的内侧表面或网笼支架的外侧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养殖池排污口的上方设有网笼支架,中心管穿过网笼支架,网笼支架设有滤网,滤网既能够正常将残饵和粪便排出,又不能使底栖鱼类堵住网笼支架。本实用新型滤网的孔径为0.8至1.2厘米(优选孔径为1厘米),该滤网孔径大于饵料、粪便颗粒直径,该孔径既能增加水的通透量,而且更有效地确保残饵、粪便排出,又能有效防止大菱鲆堵塞。因此,本实用新型排污效果好,可有效防止大菱鲆堵塞排污孔。本实用新型为在封闭循环水养殖鲑鳟类鱼混养大菱鲆提供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1、图1为现有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2、图2为本实用新型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3、图3为本实用新型网笼支架主视图。
4、图4为本实用新型网笼支架俯视图。
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心管与网笼支架、集污托盘和排污管结合示意图。
6、图6为本实用新型网笼支架与外置滤网结合主视图。
7、图7为本实用新型网笼支架与外置滤网结合俯视图。
8、图8为本实用新型网笼支架与内置滤网结合主视图。
图中:1、养殖池,2、中心管,3、网笼支架,4、排污管,5、支架,6、上圆环,7、下圆环,8、连接杆,9、滤网,10、池底,11、进水孔,12、集污托盘,13、排污孔,14、积污桶,15、回水管,16、过滤池,17、吸水管,18、循环水泵,19、入水管,20、下水道,21、集污盖板。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94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