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温液化气体气化冷能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8421.3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7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姚钰锋;吴竺;张冬霞;朱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竺;姚钰锋 |
主分类号: | F25D3/10 | 分类号: | F25D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11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液化 气体 气化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低温液化气体气化冷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温液化气体一般储存在储罐中,通过气化装置变成气态后供末端使用,目前为止的气化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空温式气化器,另一种是水浴式气化器。空温式气化器是通过吸收环境当中的热量,将低温液化气体的冷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而释放到环境当中的冷量是不能被有效回收利用的;水浴式气化器是通过热水吸收低温液化气体的冷量,热水吸冷后变成冷水,再通过电加热装置加热又变成热水后循环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专利201420587565.X《一种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系统》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冷能回收系统,虽然可以有效的吸收冷能,但其最大的缺陷是载冷剂与冷冻水换热器中载冷剂的驱动力是靠液相管高度产生的压力差,所以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压力差,整个装置会做得很高,不利于现场安装和调试。
为此设计一种新型的既能在无需消耗额外能源的情况下有效吸收冷能的结构简单的回收冷能装置是十分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既能在无需消耗额外能源的情况下有效吸收冷能的结构简单的回收冷能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低温液化气冷能回收装置,包括:长轴截止阀,气动调节阀,气动截止阀,传感器,球阀,安全阀,板式换热器,电磁阀,沉浸式换热器,储液罐,排污阀,排气阀,水流开关及过滤器,其特征在于:长轴截止阀一的一端分两路分别和低温液化气体入口、长轴截止阀二的一端相连,长轴截止阀一的另一端与气动调节阀一的一端相连,气动调节阀一的另一端与长轴截止阀三的一端相连,长轴截止阀二的另一端与长轴截止阀三的另一端相连,长轴截止阀三的另一端也与长轴截止阀四的一端相连,长轴截止阀四的另一端与气动截止阀的一端相连,气动截止阀的另一端分为三路与传感器一、传感器二及板式换热器一侧的端口一相连,板式换热器一侧的端口二分为四路分别与传感器三、传感器四、安全阀一及球阀一的一端相连,球阀一的另一端与低温液化气体出口相连,板式换热器另一侧的端口三与储液罐的一侧偏上的位置相连,板式换热器另一侧的端口四与储液罐另一侧偏上的位置相连,储液罐的同一侧偏上的位置设有传感器五,储液罐的顶部设有安全阀二,安全阀二的旁边设有传感器六,储液罐一侧偏下的位置与传感器七、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电磁阀的另一端与球阀二相连,储液罐的另一侧的下方设有连接口一、连接口二,连接口一与球阀三的一端相连,球阀三的另一端分为两路分别与排污阀和气动调节阀二的一端相连,气动调节阀二的另一端分为三路与传感器八、水流开关及球阀四的一端相连,球阀四的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相连,连接口二与球阀五的一端相连,球阀五的另一端分为三路与排气阀、传感器九及过滤器的一端相连,过滤器的另一端与球阀六的一端相连,球阀六的另一端与冷冻水入口相连;所述储液罐内设有沉浸式换热器,沉浸式换热器的一侧采用连接管与储液罐一侧的连接口一、连接口二相连。
所述传感器一、传感器四、传感器五均为压力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二、传感器三、传感器七、传感器八和传感器九均为温度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六为液位传感器。
所述储液罐中设有R22液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将载冷剂与冷冻水的板式换热器用沉浸式换热器替代,直接将沉浸式换热器置于储液罐内,载冷剂变为沸腾传热,传热系数增大,较之现有技术在换热效率上有所提升,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整体装置的高度,而且能够缩小储罐体积,节省了制造费用,同时本实用新型运行稳定,回收效率大,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制冷及建筑制冷等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竺;姚钰锋,未经吴竺;姚钰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8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