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砾间接触技术的曝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0391.5 | 申请日: | 201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3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秦鹏;欧剑;秦植海;王海波;钟好青;杨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间接 技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砾间接触技术的曝气装 置。
背景技术
砾间接触技术净化河道污水方法成本低,维护简单,在日本应用较多,近年国内也 开始探索性应用。该方法使用过程中,当来水溶解氧较低,应该通过装置底部的曝气管进行 曝气,对砾间进行接触曝气氧化,增加溶氧,提高净化效果。由于沉降和微生物的合成,设施 内必然会聚集污泥,也应该通过底部设置的曝气管进行曝气排泥。砾间接触技术净化河道 污水装置工作环境特殊,现在污水处理厂使用的曝气装置不能满足砾间接触技术净化河道 污水装置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砾间接触 技术的曝气装置,由由曝气内管、曝气内管D列排气孔、曝气内管C列排气孔、曝气外管、曝气 外管Q列排气孔、曝气内管B列排气孔、曝气内管A列(无排气孔)、进气管、齿轮箱、圆台状齿 轮一、圆台状齿轮二、驱动轴、转轮、密封橡胶圈组成,所述曝气内管1无缝隙套在曝气外管4 内侧,可在曝气外管4内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内管1与曝气外管4末端均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B、C、D列排气孔开设在内管(1)上,Q列排气孔开设在外管4上。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内管1首端与圆台状齿轮一10固定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圆台状齿轮一10中空,与曝气内管1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外管4与齿轮箱9固定设置,进气管8与齿轮箱9固定设置,齿轮 箱9可以通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砾间接触技术的曝气装置解决了砾间接触技术曝气、排泥 不同要求,是现有曝气装置不能代替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用于砾间接触技术的曝气装置曝气内管示意图;
图2是该装置曝气外管示意图;
图3是该装置曝气内管展开示意图;
图4是该装置曝气外管展开示意图;
图5是该装置内管驱动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砾间接触技术的曝气装置由曝气内管1、曝 气内管1上D列排气孔2、曝气内管1上C列排气孔3、曝气外管4、曝气外管4上Q列排气孔5、曝 气内管1上B列排气孔6、曝气内管1上A列(无排气孔)7、进气管8、齿轮箱9、圆台状齿轮一10、 圆台状齿轮二11、驱动轴12、转轮13、密封橡胶圈14组成。所述曝气内管1无缝隙套在曝气外 管4内侧,可在曝气外管4内转动,曝气内管1与曝气外管4末端均封闭,所述B、C、D列排气孔 开设在内管1上,Q列排气孔开设在外管4上,曝气内管1首端与圆台状齿轮一10固定设置,圆 台状齿轮一10中空,与曝气内管1连通,曝气外管4与齿轮箱9固定设置,进气管8与齿轮箱9 固定设置,齿轮箱9可以通气。
一种砾间接触技术净化河道污水装置使用时,内管A列与外管Q列排气孔对齐,管 口闭合,保障污泥不能进入曝气管。当河道来水溶解氧较低,需要通过装置底部的曝气管进 行曝气,通过齿轮转动曝气内管,使内管B列排气孔与外管Q列排气孔对齐,压力气体通过细 密小孔慢慢排出,对砾间进行全方位接触曝气氧化,增加溶氧,提高净化效果。需要排除砾 间污泥时,通过齿轮转动曝气内管,使内管C列、D列排气孔交替与外管Q列排气孔对齐,压力 气体通过稀疏大孔交替快速排出,强力搅动、排除污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未经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03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变材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地埋式回转曝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