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包电池极耳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2542.0 | 申请日: | 201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6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明;任宁;孙延先;冯凯;佘一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转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连接可靠的软包电池极耳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优异的功能和特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软包形的锂离子电池由单体电芯组合而成,组装成大容量电池组,逐渐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和UPS等领域。而软包电池是以单支电芯进行串联或并联,进行组装成矩形结构电池组;电池组中的各单节电芯的正极输出极耳为铝材质载流片,电池的保护板焊盘一般为锡焊盘、镍焊盘,铝的熔点比镍的熔点低很多,以至铝极耳在装配过程中很难与锡焊盘、镍焊盘连接装配,当铝材质极耳在装配过程中使用锡焊、电阻焊,容易出现焊接不稳定、假焊、虚焊等不良现象,产品质量不能有效的控制。目前也有铝极耳转镍极耳的结构,但是这些结构连接可靠性差,连接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540912U,公开了一种铝极耳转镍结构,包括一cpp铝极耳组和一镍极耳组,cpp铝极耳组和镍极耳组分别用固定件固定成间距相等的一排,cpp铝极耳组中的每个铝极耳与镍极耳组中相应镍极耳对齐后激光焊接固定。这种铝极耳转镍结构加工工作效率高,但是连接可靠性差,连接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的软包锂电池正极极耳为铝极耳,铝极耳在装配过程中很难与锡焊盘、镍焊盘连接装配,当铝材质极耳在装配过程中使用锡焊、电阻焊,容易出现焊接不稳定、假焊、虚焊等不良现象,产品质量不能有效的控制,而且铝极耳转接可靠性差,转接操作不便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极耳转接结构,软包锂电池正极极耳在装配过程中容易与锡焊盘、镍焊盘连接装配,极耳在装配过程中使用锡焊、电阻焊,不易出现焊接不稳定、假焊、虚焊等不良现象,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铝极耳转接可靠性好,转接操作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包电池极耳转接结构,包括电池本体,电池本体上设有正极极耳、负极极耳,正极极耳上焊接有镍载流片,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导电夹。
铝材质的正极极耳上焊接上镍载流片,镍载流片作为正极输出端,装配时与锡焊盘、镍焊盘能够有效连接,连接内阻低,焊接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更有利于后续的组装工作。金属导电夹夹持在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的连接位置,使镍载流片与正极极耳的连接更加平稳可靠,同时对连接位置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连接失效。而且导电夹具有导电性能,能够进一步提高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之间的导电性能。软包锂电池正极极耳在装配过程中容易与锡焊盘、镍焊盘连接装配,正极极耳在装配过程中使用锡焊、电阻焊,不易出现焊接不稳定、假焊、虚焊等不良现象,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铝极耳转接可靠性好,转接操作方便。
作为优选,镍载流片呈Z字形阶梯状结构,镍载流片包括输出端子部、过渡部、焊接部,正极极耳端部抵接在过渡部上。正极极耳前端抵接在过渡部上,使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的搭接位置更加精准,方便定位。
作为优选,输出端子部和过渡部连接位置设有弹性卡条,正极极耳设置在焊接部和弹性卡条之间。弹性卡条卡接在正极极耳从而实现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的连接定位,方便后续的焊接。
另一种方案,焊接部上表面两侧均设有向内翻折的翻边,两翻边上端之间的开口宽度小于正极极耳的宽度,正极极耳的两边卡接在翻边和焊接部之间。镍载流片通过翻边夹持在正极极耳上,实现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的可靠连接,插接定位方便。
作为优选,两翻边上均设有向内冲压而成的弹性冲压头,正极极耳两侧均设有夹槽,弹性冲压头卡接在夹槽内。镍载流片上的弹性冲压头卡在夹槽内,有效防止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之间前后窜动。
作为优选,正极极耳上设有若干个上大下小呈锥状结构的焊接孔,焊接孔侧壁上设有环形槽,镍载流片上设有若干个和焊接孔一一对应的焊接凸点,焊接凸点设置在焊接孔内。焊接凸点设置在锥形的焊接孔内,激光焊接时,焊接凸点和焊接孔熔融焊接在一起,锥形的焊接孔以及环形槽的设置,使两者熔融焊接后连接更加牢固。
作为优选,导电夹包括上夹体和下夹体,下夹体上设有两连接柱,上夹体上设有和两连接柱对应的两插接孔,外侧的连接柱贯穿镍载流片与上夹体上外侧的插接孔连接,内侧连接柱依次贯穿镍载流片、正极极耳与上夹体上内侧的插接孔连接。下夹体上的连接柱插接到上夹体的插接孔内实现对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的夹持,同时连接柱作为导体进一步提高镍载流片和正极极耳之间连接的导电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2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