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及群连线缆栓塞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3981.3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6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国强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廖世传 |
地址: | 541002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体 工具 循环 使用 线缆 栓塞 接头 | ||
1.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线缆栓塞接头,包括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导电接线耳(1)和设于导电接线耳(1)接线端内孔中的挤压件(2),所述挤压件(2)包括同轴的锥套(3)、外螺纹螺套(4)和扳手卡头(5),所述锥套(3)和外螺纹螺套(4)的套孔以及扳手卡头(5)的中心孔为线缆芯(10)的穿设孔;锥套(3)上开设有多条圆周均布的轴向槽口(7),或于锥套(3)上开设轴向缺口(6),所述缺口(6)的范围最大不超过锥套(3)的1/2圆周;所述导电接线耳(1)的内孔包括轴向的圆锥孔(8)和内螺纹孔(9),挤压件(2)的外螺纹螺套(4)旋合于导电接线耳(1)的内螺纹孔(9)将锥套(3)挤紧在圆锥孔(8)中。
2.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线缆栓塞接头,包括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导电接线耳(1)和设于导电接线耳(1)接线端内孔中的挤压件(2),所述挤压件(2)包括同轴的锥套(3)和挤压套(11),所述锥套(3)和挤压套(11)的套孔为线缆芯(10)的穿设孔,锥套(3)上开设有多条圆周均布的轴向槽口(7),或于锥套(3)上开设轴向缺口(6),所述缺口(6)的范围最大不超过锥套(3)的1/2圆周;所述导电接线耳(1)的内孔包括轴向的圆锥孔(8)和挤压孔,所述挤压件(2)的挤压套(11)被挤压于导电接线耳(1)的挤压孔将锥套(3)挤紧在圆锥孔(8)中。
3.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线缆栓塞接头,包括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导电接线套(12)和设于导电接线套(12)两接线端内孔中的挤压件(2),所述挤压件(2)包括同轴的锥套(3)、外螺纹螺套(4)和扳手卡头(5),所述锥套(3)和外螺纹螺套(4)的套孔以及扳手卡头(5)的中心孔为线缆芯(10)的穿设孔,锥套(3)上开设有多条圆周均布的轴向槽口(7),或于锥套(3)上开设轴向缺口(6),所述缺口(6)的范围最大不超过锥套(3)的1/2圆周;所述导电接线套(12)的内孔包括轴向的圆锥孔(8)和内螺纹孔(9),各挤压件(2)的外螺纹螺套(4)旋合于导电接线套(12)对应内孔的内螺纹孔(9)将锥套(3)挤紧在圆锥孔(8)中。
4.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线缆栓塞接头,包括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导电接线套(12)和设于导电接线套(12)两接线端内孔中的挤压件(2),所述挤压件(2)包括同轴的锥套(3)和挤压套(11),所述锥套(3)和挤压套(11)的套孔为线缆芯(10)的穿设孔,锥套(3)上开设有多条圆周均布的轴向槽口(7),或于锥套(3)上开设轴向缺口(6),所述缺口(6)的范围最大不超过锥套(3)的1/2圆周;所述导电接线套(12)的内孔包括轴向的圆锥孔(8)和挤压孔,各挤压件(2)的挤压套(11)被挤压于导电接线套(12)对应内孔的挤压孔将锥套(3)挤紧在圆锥孔(8)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单连线缆栓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2)的锥套(3)大锥头端厚度大于或等于小锥头端厚度。
6.连体工具式可循环使用的群连线缆栓塞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布设于基座(13)上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导电接线耳(1)和设于导电接线耳(1)接线端内孔中的挤压件(2),各导电接线耳(1)的基体贯穿于基座(13)上对应开设的安装孔并固定位置;所述挤压件(2)包括同轴的锥套(3)、外螺纹螺套(4)和扳手卡头(5),所述锥套(3)和外螺纹螺套(4)的套孔以及扳手卡头(5)的中心孔为线缆芯(10)的穿设孔,锥套(3)上开设有多条圆周均布的轴向槽口(7),或于锥套(3)上开设轴向缺口(6),所述缺口(6)的范围最大不超过锥套(3)的1/2圆周;各导电接线耳(1)的内孔包括轴向的圆锥孔(8)和内螺纹孔(9),各挤压件(2)的外螺纹螺套(4)旋合于对应导电接线耳(1)的内螺纹孔(9)将锥套(3)挤紧在圆锥孔(8)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国强,未经甘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398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桐籽壳制备活性炭工艺
- 下一篇:正极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