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强化换热面的套管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4641.2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0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强;陈焕焯;武震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12;F28F1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强化 换热面 套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强化换热面的套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换热器,常作为小型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常规套管式冷凝器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内管置于外管之内,内管与外管都为光管,内管通过冷水,两管之间的环状空间通过制冷剂蒸汽,环状通道内制冷剂蒸汽的热量通过内管管壁与内管通过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产生相变。套管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方便增减换热面积,体积小,使用范围广泛。内管表面是冷却水与热流体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换热面,但是换热表面为光面,则换热面积有限,且蒸汽流通过两管之间的环状截面时,没有任何强化换热的手段,换热系数低,影响了套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此,人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中国专利:200910217315.0提出的套管式换热器中,内管主体段为具有多条平行螺旋槽结构的多头螺旋管。此种换热器改善了套管换热器内管以及环状空间内流体流动状态,增加了传热性能,但是内管外表面的换热面积增加有限;中国专利:CN201220096931.2,提出的套管换热器特点是外管为光管,内管为双层壁,且双层壁内管为多头螺旋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套管换热器的性能,提出一种具有强化换热面的套管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强化换热面的套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管和同轴套设在该内管外的外管,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留有环状空腔,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上部扭曲的棱锥形翅片,所述外管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轴向间隔分布的环形凸棱。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外管外表面设置有处于所述环形凸棱外围的圆环形的横纹槽。
所述棱锥形翅片的高度为0.8~2.2mm,每一米长的所述内管上共设置有7000~15000个所述棱锥形翅片。
所述环形凸棱在所述外管内表面等距离均匀分布,且环形凸棱垂直于外管的轴心线布置。
所述环形凸棱的轴向厚度为3~7mm,径向宽度为0.4~0.7mm,相邻两环形凸棱之间的距离为10~16mm。
所述内管的内表面还设置有若干条槽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相比于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套管换热器内管增加了换热面积,同时外管设置的环形凸棱起到了对环状通道内流体的扰动作用,两者的结合,大大强化了套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板状封头,2-制冷剂蒸汽进口,3-制冷剂冷凝液出口,4-冷却水进口,5-冷却水出口,6-槽道,7-棱锥形翅片,8-内管,9-外管,10-环形凸棱,11-横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这种套管式换热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传统套管式换热器相同的是,它也包括直径较小的内管8和直径较大的外管9,外管9套在内管8外且二者同轴布置,外管9和内管8之间留有环状空腔。外管9的两端分布设置有制冷剂蒸汽进口2和制冷剂冷凝液出口3,内管8的两端分布设置有冷却水进口4和冷却水出口5。换热器端部通过板状封头1与外管进行焊接,达到密封目的;内管伸出板状封头1并且与板状封头1焊接,内管与作为冷却水进出口的接管相连。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所述内管8的外表面设置有许多上部扭曲的棱锥形翅片7,所述外管9的内表面设置有许多环形凸棱10,这些环形凸棱10沿着外管9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且环形凸棱垂直于外管9的轴心线布置。
而且,所述外管9外表面设置有处于所述环形凸棱10外围的圆环形的横纹槽11,外表面的每一条横纹槽11与内表面相应的环形凸棱10一一对应,形成外凹内凸的结构,如图1。如此设计是为了方便所述环形凸棱10的成型。
所述棱锥形翅片7的高度一般为0.8~2.2mm,本例具体为1.3mm。每一米长的内管8上一般共设置7000~15000个(本例为10000个)棱锥形翅片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太铜高效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46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