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用急救担架猴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13346.3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8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强;林钢;郑鱼;杨云星;朱晓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张志强 |
主分类号: | B61B12/02 | 分类号: | B61B12/02;B61B1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急救 担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器械,具体是一种矿用急救担架猴车。
背景技术
矿山和矿井生产属于高危行业,安全工作极为重要,因此,在矿井生产中,既要做好事故预防,也要重视发生事故后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随着开采的深入,很多矿井的井筒较长,通常主井筒都有上千米长,多为坡度为10~20°的缓斜坡。主井筒既是整个矿井的运输通道,又是全矿员工下井、升井的必经之道,主井筒内通常安装有用于运煤等矿产物的皮带运输机和用于运送升、下井人员的猴车;然而,在使用猴车运送工人时,工人呈悬挂坐立状,身体是直立的,然而当井下发生伤害事故时,需要将受伤的矿工从井下运输到地面,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猴车运输,由于受伤的矿工往往难以直立,而必须仰躺以防止加重伤情,导致无法使用猴车将伤者运输出井,而只能使用担架,但是,使用担架时,由于主井筒较长,从井底将担架抬至井口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会耽误伤者的抢救;由于传统的猴车无法运送伤者,而传统的担架运送伤者所需时间过长造成延误伤者抢救,因此现有的技术都还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用急救担架猴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矿用急救担架猴车,包括前猴车、后猴车、辅助减震装置和担架构架,所述前猴车和后猴车通过辅助减震装置卡在钢丝绳上,辅助减震装置包括悬吊装置、减震架、主减震弹簧、承接板、固定连接臂、支撑板、固定连接板、液压减震器组、支撑连接臂、旋转轴和辅助减震弹簧;悬吊装置置于减震架上,主减震弹簧一端置于减震架上,另一端置于承接板上方,辅助减震弹簧一端置于减震架上,且平行于主减震弹簧,另一端置于承接板上方,固定连接臂置于承接板上,支撑连接臂一端置于支撑板上,另一端通过旋转轴和固定连接臂相连接;支撑板和固定连接板之间通过液压减震器组相连接;所述前猴车和后猴车设有弯曲的主杆,该主杆底部连接一根弧形曲杆,猴车的主杆与弧形曲杆的弧顶位置相连,弧形曲杆的两端各与担架构架的不锈钢连杆连接,并设置锁紧手轮,担架构架之间固定有担架帐布;在担架构架底部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钢筋弯折而成,并焊接在担架构架底部;担架构架的不锈钢连杆通过折叠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猴车与后猴车类似,但是前猴车的主杆高度要比后猴车的主杆高度短。
进一步的,所述后猴车后端与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转动杆的中部通过销轴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悬吊装置置于钢丝绳上,然后通过固定连接板和前猴车和后猴车相连接,当猴车运行的时候,主减震弹簧和辅助减震弹簧即可起到减震作用,支撑板和固定连接板之间的液压减震器组起到二次减震作用,支撑连接臂和固定连接臂之间的旋转轴可以使猴车在移动的时候,轻微摆动,使伤者在乘坐猴车的时候,更舒适,达到有效减轻猴车运行过程中振动问题的目的,减少二次伤害;一旦井下发生人员受伤,后启动猴车运送伤员,救护人员跟随猴车,确保伤员的安全;当伤员被运送到主井口后,由接应人员把猴车连同担架一起折下,再把猴车上锁紧手轮的螺丝拧松,拆下猴车后把伤员抬走;猴车在运行过程当碰到人员或者物体时,转动杆就会朝向人员或物体的一侧转动,转动后猴车吊骑与人员或物体碰撞作用力的方向与猴车吊骑运行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样猴车吊骑就会向人员或物体的另一侧偏移后滑过人员或物体,这样就避免了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矿用急救担架猴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矿用急救担架猴车中前猴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矿用急救担架猴车中辅助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张志强,未经安徽理工大学;张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3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行器的初始姿态角的确定方法
- 下一篇:基于奇偶矢量法的双星故障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