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线连接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15309.6 | 申请日: | 201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6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郝旭东;吕志瑞;孙云生;潘宇;余志森;顾超;龚先权;王显全;李慧杰;吴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4/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004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施维护维修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导线连接钳。
背景技术
在输配电线路运行维修时,经常需要搭设临时引接线。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用户停电,一般要求采取带电作业。但在配电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工作中,作业人员在带电安装临时引接线时,常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线夹固定临时引接线端头,该作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线夹一般用于停电作业,并不适用绝缘杆带电作业方式,而且由于停电和带电作业两种作业方式不同,现有的接线线夹在直接带电作业过程中,操作不稳定,经常脱落,且现有的接线线夹安装好后,还需要调整支线端头弯曲形状,增加了带电作业的不安全性。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导线连接钳,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连接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困难、安全性差的问题,该导线连接钳适合于直接带电作业,并且通过绝缘杆实现高空架线的作业,确保输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导线连接钳,包括一开口钳,所述开口钳通过连接轴铰接于一夹架结构上,所述开口钳的夹持部外侧设有一导线连接单元,所述开口钳的钳臂部内侧自由端抵靠在一螺杆的一端,所述螺杆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夹架结构上,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一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架结构包括第一夹架,所述第一夹架上能转动地连接有第二夹架,所述开口钳铰接于所述第一夹架上,所述螺杆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架和所述第二夹架均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夹架和所述第二夹架开口相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部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靠近所述钳臂部的一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连接轴铰接于所述夹架结构上,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之间连接有一弹簧,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外侧设置所述导线连接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上分别形成有半圆形夹持口,两个所述半圆形夹持口开口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圆形夹持口内侧设置有锯齿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钳臂部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与所述第一夹持臂为一体成型构件,所述第二钳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为一体成型构件,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相对一侧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球形凸起部,所述球形凸起部与所述螺杆的一端抵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杆的一端为直径向上渐缩的锥顶结构,所述锥顶结构与两个所述球形凸起部相抵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架和所述第二夹架之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螺杆的轴线呈空间垂直相交,所述锥顶结构和两个所述球形凸起部的抵靠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夹架和所述第二夹架之间的转动轴线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连接单元为一连接螺杆。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线连接钳,通过具有导电功能的开口可调的开口钳实现被接导线、临时引接线之间的电连接;通过能够相对转动的夹架结构和螺杆的锥顶结构配合,实现大角度范围内的导线连接,适用范围广泛;螺杆的一端能够和绝缘杆牢固连接,通过绝缘杆实现高空架线的夹紧,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大钳口导线连接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大钳口导线连接钳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小钳口导线连接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线连接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5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球形显示的多投影机叠加系统
- 下一篇:调整摄像机水平位置的摄像摇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