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以及油箱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18403.7 | 申请日: | 2015-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0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丁一;李博;马智勇;张伟;李隽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F02M25/08;B60K15/01;B60K15/07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磊;肖日松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箱 系统 外部 管路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油箱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碳罐的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以及该类型的油箱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排放法规的愈加严格,一种汽油车的在线加油油气回收技术逐渐出现在市场中,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在汽油车加油的过程中,油箱内部油蒸汽不被排放到大气中,而是经碳罐过滤吸附后,由碳罐排出较清洁的气体,吸附的油气可回收利用。然而,对于油箱来说就需要加油限量阀来保证加油时足够的油气排出量,同时油箱上也需要重力阀来保证日常工作时的通气性要求,但是通过这些阀体尤其是加油限量阀在汽车动态运行中,难免油会泄露到连接的通气管路中,这些油液经过晃动极有可能进入到喷嘴连接的碳罐中,一旦油液进入到碳罐中,将会造成碳罐失效,从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油蒸汽无法吸收,直接排出大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要一个既能满足油气回收技术要求又能避免碳罐失效的油箱外部管路设计。
图1示出了传统的油气回收系统的油箱外部管路设计。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汽油通过加油管14进入到油箱本体15中,此时油箱本体15内的油蒸汽受压力作用通过加油限量阀11,通过管线13进入到碳罐;在汽车运行中蒸发的气体通过重力阀12,进入到碳罐。但是,在汽车运动中总会有少许液体通过加油限量阀11和重力阀12进入到碳罐中,从而造成碳罐失效。最终导致油蒸汽无法被碳罐有效吸附,直接排入大气,污染环境。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外部管路,以避免碳罐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碳罐由于汽油液体渗入而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汽油回收系统中的油箱外部管路来改善汽车排放,提高燃油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满足油气回收技术要求又能避免碳罐失效的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以及设有该类型外部管路的油箱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系统的简单改造,提供低成本,高适用性,设计简单的解决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结合附图阅读说明书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油箱系统外部管路,其包括:
设于油箱顶部的加油限量阀和重力阀,其中,所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还包括积液盒,所述加油限量阀通过加油限量阀管路连接至所述积液盒,并且所述重力阀通过重力阀管路连接至所述积液盒,所述积液盒通过碳罐管路连接至碳罐。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积液盒具有立方体形状。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积液盒具有与所述加油限量阀管路连接的一个第一开口,与所述重力阀管路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开口,以及与所述碳罐管路连接的一个第三开口,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具有高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水平高度。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积液盒焊接在所述油箱的上表面上。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积液盒的下表面具有高于所述加油限量阀和重力阀的水平高度。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重力阀,加油限量阀焊接在所述油箱的上表面上。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开口处于相对侧处。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重力阀焊接在所述油箱上表面周边位置处。
可选地,在上述油箱系统外部管路中,所述加油限量阀焊接在所述油箱上表面中部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油箱系统,其包括上述任一种油箱系统外部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油液蓄积缓冲这种简单设计,具体而言采用积液盒来有效地解决了汽油车加油排气回收系统存在的油液进入碳罐,造成碳罐失效的问题,并且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燃油效率。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油箱系统的外部管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油箱系统的外部管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8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式悬浮水流发电装置
- 下一篇:空气滤清器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