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23246.9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5043U8 | 公开(公告)日: | 2016-08-17 |
发明(设计)人: | 洪文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4 | 分类号: | H01L33/64;H01L33/62;H01L33/4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郑裕涵 |
地址: | 中国台湾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元件(electroniccomponent),特别是一种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具有驱动电压低、省电、不易破损以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而且现在已有能发出高强度光线的发光二极管。然而,发光二极管在发光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导致发光效能会降低,甚至可能会造成发光二极管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光元件,其具有能传递热能,以帮助热能排出的线路层。
本创作提出一种发光元件,其包括线路层、第一封装胶体、至少一发光源以及介电层。线路层具有底面与连接底面的侧面。第一封装胶体覆盖线路层的侧面,并暴露线路层的底面。至少一发光源配置于线路层上,并包括发光层、一对电极以及介电层。这对电极固定在发光层的表面与线路层之间,其中这些电极的厚度小于线路层的厚度。介电层配置于发光层的表面,其中线路层穿过介电层而分别电连接这些电极。
基于上述,在本创作的发光元件中,发光源的电极电连接线路层,并且线路层靠近外部基座,所以线路层不仅能传递电流至发光源,而且也能传递发光源所发出的热能,有助于热能的排出,以减少能对发光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发光源可以维持在一定的发光效能。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创作一实施例之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发光元件100可以是一种封装的半导体元件,例如是覆晶形式的晶圆级封装发光二极管(FlipChip-ChipScalePackage-LED,FC-CSP-LED),且发光元件100可为单一芯片封装(singlediepackage)。发光元件100包括发光源110、线路层120、第一封装胶体131以及介电层140,其中发光源110配置在线路层120上,而第一封装胶体131位在发光源110的下方,并且包覆线路层120。介电层140配置在线路层120与发光源110之间,而线路层120穿过介电层140而电连接发光源110。
发光源11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芯片(LEDdie),并包括一对电极111以及发光层112。这些电极111分别为阳极与阴极,并连接发光层112。发光层112具有表面112a与侧面112b,而侧面112b连接表面112a。介电层140配置于表面112a,而线路层120穿过介电层140而电连接这些电极111。这些电极111连接表面112a,并固定在表面112a与线路层120之间。
从图1来看,发光层112能发出光线,并且可以是多层膜(multilayer)或磊晶结构(epitaxystructure)。此外,发光层112可含有半导体材料,其例如是砷化镓(GaAs),而此半导体材料的能隙可介于1.35至6.0eV。
电极111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例如铬、镍、钛、铜、铂、金、锡或铝,或是这些材料任意组合。此外,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在不妨碍电流之流通下,电极111与发光层112之间还可以形成反射层(未绘示),其材料可为高反射率材料,例如钛、钨、铝或银,或是这些金属的合金或多层膜。或者,反射层可以是绝缘材料,其例如是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的多层膜。
发光源110可以更包括基板113,而发光层112固定在基板113与介电层140之间,其中基板113可以是透光(translucent)、透明(transparent)或不透明(opaque)。基板113能承载发光层112,且也可以用来成长发光层112。另外,基板113的构成材料可以是碳化硅(SiC)、蓝宝石(sapphire)、氮化镓(GaN)、氧化锌(ZnO)及/或磷化镓(Ga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32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InSb磁敏器件的薄膜材料结构
- 下一篇:PERC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