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顶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24499.8 | 申请日: | 201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2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苏世荣;刘新;安志峰;刘飞;姜再友;周宁;宛银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金玲;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顶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顶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车身顶棚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也提出了轻量化的要求,以降低车身重心,节省燃油。现有的车身顶棚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根纵向钢管102和若干根横向钢管101,二者相互交错形成经纬网结构,在车身水平面(车身水平面指车身横轴与车身纵轴所在的平面)的投影组成多个矩形结构。由于整个顶棚由多个矩形结构组成,造成整车的抗弯、抗扭刚度较低,影响整车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顶棚结构,通过若干个三角形、四边形的顶棚结构,增加了顶棚的抗弯、抗扭刚度,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顶棚结构,包括由两根第一边框梁和两根第二边框梁首尾相接围成的边框,所述第一边框梁与所述第二边框梁间隔布置;所述边框的内部设有若干根两两相交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与所述边框在车身水平面的投影形成若干个四边形和若干个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支撑梁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框梁和所述第二边框梁的第一连接梁、连接两根所述第二边框梁的第二连接梁和连接所述第二边框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第三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和所述第三连接梁均设有若干根。
优选地,若干根所述第二连接梁首尾相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梁的个数是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个数的两倍。
优选地,若干根所述第三连接梁首尾相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梁的中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梁或者所述第三连接梁相接。
优选地,所述三角形为不等边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不等边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边框梁、第二边框梁与支撑梁形成若干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避免纯矩形结构的顶棚构造,使车身各处受力更均匀,能够增加顶棚的抗弯、抗扭刚度,从而提高整车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车身顶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顶棚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在图1中:
101、横向钢管,102、纵向钢管;
在图2中:
201、第一边框梁,202、第二边框梁,203、第一连接梁,204、第二连接梁,205、第三连接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顶棚结构,包括由两根第一边框梁201和两根第二边框梁202首尾相接围成的边框,第一边框梁201与第二边框梁202间隔布置;边框的内部设有若干根两两相交的支撑梁,支撑梁与边框在车身水平面(车身水平面指车身横轴与车身纵轴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形成若干个四边形和若干个三角形。
上述实施例通过第一边框梁201、第二边框梁202与支撑梁形成若干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避免纯矩形结构的顶棚构造,使车身各处受力更均匀,能够增加顶棚的抗弯、抗扭刚度,从而提高整车的性能。
支撑梁包括连接第一边框梁201和第二边框梁202的第一连接梁203、连接两根第二边框梁202的第二连接梁204和连接第二边框梁202与第二连接梁204的第三连接梁205,第一连接梁203、第二连接梁204和第三连接梁205均设有若干根。通过三种连接梁的设置,使其形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结构更稳定,进一步提高车身顶棚的抗弯、抗扭性能。支撑梁也可以仅包括第一连接梁203、第二连接梁204中的一者,或者也可以仅包括第二连接梁204与第三连接梁205,也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梁203和连接第一连接梁203与第二边框梁202的第四连接梁。
若干根第二连接梁204首尾相接设置。通过首尾相接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车身顶棚的抗弯、抗扭刚度,提高整车的性能。若干根第二连接梁204也可以平行设置或者任意两者呈一夹角设置,但不相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44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客车的地板及具有其的客车
- 下一篇:运输拖车用纯滚动转向梯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