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自由度被动隔振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28392.0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4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孙秀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脱颖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度 被动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振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自由度的零刚度被动 隔振平台。
背景技术
隔振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良好的隔振环境。应用在航空航天中 的隔振装置需要满足多自由度和超低共振频率的隔振需求。目前,已 有的多自由度隔振平台大多采用主动控制装置,有效性和节能性是设 计和应用隔振平台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其中,共振频率、共振峰值 和隔振效率是衡量隔振效果的标准,而对于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多自由 度隔振系统来说,通常在设计过程中就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而在振 动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大的有效隔振频带。因此,基于对于能够适用于 不同的重力环境下的多自由度被动隔振系统的需求,需要提出一种的 具有可调节频率的多自由度隔振平台。
随着科技进步,近年来航空航天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对于保护 人员、零部件和装配在飞行器上的精密仪器来说,节能并有效的多自 由度隔振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弹性元件或主动控制装置将隔 振对象和振动源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自由度隔振平台,此平台通过弹性 元件或主动控制装置对振动能量吸收或耗散来实现振动的消减从而 起到振动隔离的效果,并由此来保护飞行器上的人员或精密装置。对 于多自由度隔振平台的设计、装配和搭建来说,一般利用多根主动控 制作动装置来实现,因此一般的多自由度隔振平台设计较复杂并且重 量较重。由于主动控制作动装置需要控制器和信号输入装置,导致了 一般的多自由度隔振平台的装配复杂并且耗能较高的缺点。并且一旦 隔振器的材料和作动装置(例如:伺服驱动,气动驱动等方式)确定, 隔振装置的有效隔振范围和承载能力也相应地确定,如果需要改进隔 振效果,那么更换作动装置或控制方式会带来麻烦和经济上的浪费。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只利用被动的弹性元件搭建多自由度隔 振平台,无法达到多个方向准零刚度的要求。所以,从结构出发,设 计具有可调节刚度特性的多自由度被动隔振结构,并根据实际应用情 况获取具体物理参数的设计原则,可以减少隔振装置的成本和难度, 使其能够适用于航空航天隔振平台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自由度隔振平 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被动隔振结构无法实现多自由度隔振的缺 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 种多自由度被动隔振平台,其中,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顶 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隔振装置;所述隔振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顶板上 的上球铰支座、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与所述上球铰支座对应的下球铰支 座以及活动连接于所述上球铰支座和所述下球铰支座之间并于受压 时折叠收缩的X型连杆机构;每组所述连杆机构的顶端部与所述上球 铰支座连接,每组所述连杆机构的底端部与所述下球铰支座连接;每 组所述连杆连接处有对应的铰接位,所述X型连杆机构还包括铰接于 铰接位上的导杆,所述导杆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X型连杆机构包括一组连杆架,每组所述连 杆架包括多个自上而下顺序连接的连杆,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连杆的顶 端部与所述上球铰支座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杆的底端部与所述 下球铰支座连接;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连杆和第二 连杆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连杆机构由四种连杆组成,所述第 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是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一 半;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在顶端通过所述轴承和所述导杆铰 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所述第四连杆的顶部铰接,而所述第二连 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中点 铰接;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最底端层,所述第三连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 连杆的顶部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 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在端部的形成铰接位;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 二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的铰接处接有所述导杆。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的上球铰支座和每个所述的下球铰支座一一 对应;所述下球铰支座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轴承支座,球铰和转 动轴承支座;四组连杆机构的延长线交于一点。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连杆架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 连杆的顶端的铰接部位通过所述导杆铰接在上转动轴承架上;每组所 述连杆架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底端的铰接部 位通过所述导杆铰接在下转动轴承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83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控型变阻尼油气悬挂缸
- 下一篇:一种电子驻车制动器动力总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