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28966.4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0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宗普;马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H05K1/18;H02H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ptc 保护 电路 线路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过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
背景技术
早期的电池采用保险丝或双金属片等作为在过流、短路、超温时的二次保护装置。但由于电池过流等故障往往是暂时性的,并不意味着电池的永久性损坏,保险丝不可恢复的缺点使电池制造商的质量保证成本增加;而双金属片虽然可以自恢复,但是会不停地动作/恢复,会导致触点早期疲劳磨损进而粘连从而失去保护作用,另外双金属片对于便携式设备对电池体积和重量方面的苛刻要求而言,体积和重量都较大。而高分子PTC以自恢复、低电阻以及不增加额外的体积要求的特点在为电池提供二次保护方面具有优势。
尽管一次保护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但当静电放电电压过高或超温时可能损坏保护IC或MOS-FET,而且在短路时集成电路会发生振荡,同时多数IC+MOS-FET电路对充电、放电过电流的检测是间接的,并不能保证在电池的所有工作状态下都会提供过电流保护,保护的可靠性也降低了。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亟需构思一种新技术以改善其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其可以在充电时有效的保护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包括载体线路板,所述载体线路板为PCB印刷版,双面多层,呈长方形;在其上设有PTC补偿电阻、PTC热保护电路和电压引脚,其中所述PTC热保护电路的引脚从所述载体线路板的背面插入PTC电阻孔,并与位于所述载体线路板基准面上的电压引脚连接;所述PTC补偿电阻为螺栓孔安装式,其引脚通过电阻孔焊接于载体线路板上。
优选地,所述PTC热保护电路为1205PTC热保护电阻。
优选地,所述载体线路板的基准面自外而内依次包括第一基准面层、第二基准面层和第三基准面层,其中所述电压引脚设置在第一基准面层上。
优选地,所述PTC补偿电阻为0402贴片电阻。
优选地,所述载体线路板的基准面上设有多个接线端子。
优选地,所述载体线路板的长度在5.0-5.2mm之间,宽度在8.1-8.3mm之间,厚度在0.7-0.77mm之间。
优选地,所述载体线路板的长度为5.2mm,宽度为8.2mm,厚度为0.7mm。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载体线路板连接的扩展线路板,所述扩展线路板呈长方形,其长度在10.82-11.02mm之间。
优选地,所述载体线路板与所述扩展线路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电压引脚为红色电压引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将PTC热保护电路接在红色VBUS处,当插头充电发热时1205PTC热保护电阻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断开电路,等温度冷却后又能继续工作。其能对过充、过流、短路、超温等故障提供保护,保证电池在被误用或滥用的情况下,不致发生安全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线路板尺寸小,焊接可靠,便于隐藏,不影响系统美观,设计简单,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PTC热保护电路的线路板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基准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基准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三基准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载体线路板,2.PTC补偿电阻,3.PTC热保护电路,4.电压引脚,5.PTC电阻孔,6.电阻孔,7.第一基准面层,8.第二基准面层,9.第三基准面层,10.扩展线路板,11.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89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四杆机构的压膜装置
- 下一篇:智能时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