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应双向受力轴承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31874.1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5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严国平;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1/07 | 分类号: | B21B31/07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杨晓燕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双向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双向受力轴承座。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冷轧薄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冷轧薄板的成品质量不 高,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目前,对于高抗材料的轧制一般采用成本很高的多辊轧机进 行轧制。在6辊轧机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减小工作辊辊径达到部分覆盖多辊轧机的轧制范围 的目的是目前摆在工程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事实上,工作辊辊径越小,可轧带钢就越 薄。但由于工作辊辊径的减小,轧辊刚度也会随之降低,相应的工作辊水平挠曲就会变大, 从而使轧机板形更加难以控制。
目前,轧机工作辊装配设计都采用单轴承单轴承座的形式,即工作辊装置由一个四列圆 锥滚子轴承与一个轴承座组成。该轴承既要承受沿轧制力方向的弯辊力,又要承受沿轧制速 度方向的水平力。当四列圆锥滚子轴承较大时,这一方案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当辊径 较小时,则很难满足要求,原因在于为了保证弯辊效果,弯辊轴承与轧机中心线要保持一定 的距离。如果采用小辊径工作辊,则在轧制水平力作用下其水平挠曲过大,不利于板形控制。
通过双轴承支撑来提高小工作辊抗挠曲能力是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使工作辊刚度得到 了保障,但却引入一个新问题,即轴承受力问题。如果两个轴承设计在同一个轴承座中,当 其中一个轴承受力时,另一个轴承也同样承受方向的力。如果两个轴承相隔一定的距离,则 会形成互斥效应。如何能使两个轴承不形成互斥效应且能较好的完成换辊过程,也是一个较 难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轴承座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适应双向 受力轴承座,一方面能较大幅度提高小辊径工作辊的抗挠曲能力,另一方面又能较好克服双 轴承的互斥效应。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应双向受力轴承座,包括轴承座组件、第一轴承、第一耐磨衬板、第二耐磨衬板、 小轴承座组件、轴和第二轴承,轴依次穿设于第二轴承及第一轴承中,第一轴承与轴承座组 件配合连接,第二轴承与小轴承座组件配合连接,小轴承座组件通过第一耐磨衬板和第二耐 磨衬板导向嵌入轴承座组件的开孔中。
按上述方案,所述小轴承座组件两端呈凸出状,第一耐磨衬板和第二耐磨衬板连接在该 凸出状的周边,用于保证小轴承座组件在轴承座组件中自由沿垂直面滑动。
按上述方案,所述小轴承座组件的底部设有一个凸出块,该凸出块与轴承座组件相匹配 部位贴合。
按上述方案,该轴承座还包括盖板,所述轴未固定前,盖板通过螺栓组件与轴承座组件 连接;轴固定后,盖板内垫入调节垫片后再通过螺栓组件与轴承座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装置能提高轴的抗挠曲能力,与此同时,其也能较好的克服双轴承的互斥效应;
2、本装置加工制作难度小,安装装配方便,现场可操作性强;
3、本装置具有良好地通用性,对于类似的结构,都可以按此法进行延用与推广,具有良 好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轴受力局部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适应双向受力轴承座装置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A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1-轴上F1力的作用点、2-轴上F2力的作用点、3-轴局部示意图、11-轴承座组件、 12-第一轴承、13-第一耐磨衬板、14-第二耐磨衬板、15-小轴承座组件、16-轴、17-第二轴承、 21-调节垫片、22-螺栓组件、23-盖板、24-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 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轴受力局部原理示意图,1为受力轴上的一个受力点,受Y方向的力F1, 2为受力轴上的另一个受力点,受X方向的力F2,3为受力轴局部示意图,由于受空间限制, 不能设计成两个轴承座,力F1远大于力F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18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