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35310.5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6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仲夏;常威;彭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刘天钰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地 雨水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具体为一种能够高效利用绿地雨水,提高绿地雨水下渗和补偿城市地下水能力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不断增加,现代生活、生产产生了大量污水,使得城市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为满足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人们加大了针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导致超采严重、城市地下储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漏斗面积相应扩大,并引发了地面沉降、塌陷、开裂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破坏了地下水动力平衡,引发海水入侵地下水,导致土壤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小。同时,作为重要水源的城市雨水大量外排,浪费严重,未得到资源化的利用,甚至在暴雨季节还造成城市内涝,引发城市雨洪灾害。仅在2011年夏天先后就有武汉、北京、长沙、成都、扬州、南京6座内陆城市遭遇暴雨袭击,城区大面积集水,交通基本瘫痪,通信设施出现故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雨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可使水资源在开采和利用后得到补充,具有再生性。相比其它水源,雨水受到的污染较轻,尤其是绿地雨水,绿地雨水相比于一般雨水,由于绿地自身对雨水有净化能力,结合土壤的含水层的储水能力,通过回灌补给地下水,是让雨水得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地下水超采和城市雨洪灾害。但是,由于绿地土壤下渗能力有限,如何加快绿地雨水下渗回灌补偿城市地下水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利用雨水补偿城市地下水方面涌现了许多方案和装置,大多是利用屋面雨水或者地面雨水,往往忽视了绿地这一天然的下渗渠道,其他渠道对雨水的回灌需要成本消耗较大,且需要在雨水水质处理上投入较多花费,如若雨水水质处理不达标,将对整个地下水圈造成极大地污染和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操作简单,对水质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处理后的水资源存储后具有多种用途。
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至少包括城市绿地,所述城市绿地的中心处为最低处,其地面呈陡缓起伏状,城市绿地的表面为植被层和泥土层,植被层和泥土层的下方铺设有多孔骨架和碎石,其中碎石位于多孔骨架的下方;城市绿地的中心处竖直填埋有矿石过滤单元,所述矿石过滤单元由上至下分为5层,依次为粗砂层A、砾石层、麦饭石层、大砾石层和粗砂层B,大砾石层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城市绿地中靠近马路的一侧设置有蓄水池,蓄水池的底部设置有与潜水泵连通的进水管,蓄水池的顶部铺设有顶盖,顶盖上方设置有植被层和泥土层;蓄水池中设置有取水管,取水管的底端位于蓄水池底部,取水管的顶端由蓄水池顶盖的一侧伸出,并与抽水泵连接,抽水泵上设置有出水头。
所述的城市绿地的凹陷深度为150mm。
所述的粗砂层A、砾石层、麦饭石层、大砾石层和粗砂层B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利用绿地自身的下渗能力和净化能力,设置的矿石过滤单元进一步的除去雨水中的杂质及金属离子、有机物等,经过过滤后的雨水沉积在城市绿地的土层下方,经过潜水泵将其输送至蓄水池中进行存储,由于蓄水池靠近马路,因此蓄水池中的水便于进行利用,如供洒水车抽水、在干旱时供园林灌溉,或提供给部分商家(如洗车店)使用,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2、雨水中固体污染物经植物和土壤的过滤,被截留沉积在绿地中,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植物的营养物质,增加了绿地土壤的肥力。3、本实用新型成本较低,工程量较小,施工条件要求不高,具有适用性广泛的特点。对雨水利用提供了新思维,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绿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路,2-蓄水池,3-进水管,4-顶盖,5-取水管,6-城市绿地,7-多孔骨架,8-碎石,9-粗砂层A,10-砾石层,11-麦饭石层,12-大砾石层,13-粗砂层B,14-潜水泵,15-抽水泵,16-出水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53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马桶及其健康智能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楼宇集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