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压塑料油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40048.3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2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林;林志昌;黄博;肖维;赵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王虹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塑料 油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地指一种混合动力汽油车使用的塑料燃油箱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汽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会一直运转,这样会使储存在炭罐内的汽油蒸气可以随时进入发动机歧管参与燃烧而使得炭罐被脱附干净。根据相关研究,传统塑料油箱设计要求耐压约为8kPa左右,而环境温度变化最大可以导致油箱产生约20kPa的高压,所以油箱上设置的多功能阀会释放汽油蒸气来减小油箱内部压力从而起到保护油箱的目的。而这部分汽油蒸气可以再次被脱附干净的炭罐吸收,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混合动力车辆在运行过程会出现纯电动行驶而不使用发动机的情况,这样会导致炭罐脱附几率下降而使得炭罐吸附汽油蒸气的能力变差,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来自油箱的汽油蒸气无法被炭罐完全吸收而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高压塑料油箱结构,该结构能够耐20kPa以上的压力,从而减少油箱内汽油蒸气从多功能阀排除的量,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耐高压塑料油箱结构,包括塑料油箱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多根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分别连接形成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的上连接杆位于塑料油箱壳体顶部并沿塑料油箱壳体侧壁轴向向下延伸,所述下支架的下连接杆位于塑料油箱壳体底部并沿塑料油箱壳体侧壁轴向向上延伸,所述上连接杆下端与下连接杆上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塑料油箱壳体内凹形成与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对应的安装槽。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杆下端设有向外的上连接耳,所述下连接杆上端设有向外的下连接耳,所述上连接耳、下连接耳通过螺栓对应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支架包括在塑料油箱壳体两侧对称设置的上半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上半支架间通过位于塑料油箱壳体顶部的上加强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支架包括在塑料油箱壳体两侧对称设置的下半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下半支架间通过位于塑料油箱壳体底部的下加强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塑料油箱壳体底部设有向内凹陷的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塑料油箱壳体上设有高压多功能阀。高压多功能阀采用的是高压电控电磁阀,该阀集成压力检测和阀体打开与关闭功能,即在油箱内部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时阀门关闭,当压力超过极限压力时,阀门打开排气,以保护油箱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塑料油箱壳体上设有向内凹陷、从顶部沿轴向延伸至底部的整体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大大增加了塑料油箱壳体的强度,有效的减少因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排出到油箱外的汽油蒸气量,解决了因混合动力汽车行驶过程中很少使用发动机而导致的炭罐脱附不干净的问题,进一步地解决了因汽油蒸气过多导致炭罐吸附能力不足而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塑料油箱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塑料油箱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塑料油箱结构仰视图
其中:1.塑料油箱壳体2.上连接杆3.下连接杆4.上支架5.下支架6.安装槽7.上连接耳8.下连接耳9.上半支架10.上加强杆11.下半支架12.下加强杆13.加强筋14.多功能阀15.整体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耐高压塑料油箱结构,包括塑料油箱壳体1,还包括由多根上连接杆2和下连接杆3分别连接形成的上支架4和下支架5。塑料油箱壳体1形状为近似的长方体,以上下端面的长为横向(图1、图3中左右向),上下端面的宽为纵向(图1、图3中上下向),上支架4包括在塑料油箱壳体1两侧对称设置的上半支架9,上半支架9包括纵向上连接杆2及连接在纵向上连接杆2朝向外端的横向上连接杆2,上半支架9为T字形,两个上半支架9的纵向上连接杆2由横向的上加强杆10连接成整体。下支架5包括在塑料油箱壳体1两侧对称设置的下半支架11,下半支架11包括纵向的下连接杆3及连接在纵向下连接杆3上朝向外端的横向下连接杆3,下半支架11为T字形,两个下半支架11的纵向下连接杆3由横向的下加强杆12连接成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400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的控制显示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能遥控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