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生轮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44741.8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5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王国林;孙砚田;周海超;裴晓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轮胎 结构 | ||
1.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包括带束层、胎体层、加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包括 第一号带束层(4)、第二号带束层(3)、第三号带束层(1)和第零号带束层(2);所述第 一号带束层(4)、所述第二号带束层(3)、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按轮胎径向方向由内而 外依次布置,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位于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的两端的位置;所述第 三号带束层(1)和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均采用V型沟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 的V型沟槽结构与轮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 与轮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 的V型沟槽的沟底角度为140°~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 的V型沟槽的沟底角度为125°~1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 的V型沟槽的顶点与沟槽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2mm~0.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 的V型沟槽的顶点与沟槽底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mm~0.8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号 带束层(1)的V型沟槽的顶点与轮胎胎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17mm,所述第零号带束层 (2)的V型沟槽的顶点与轮胎胎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16mm;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 的V型沟槽的顶点与纵沟沟底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7mm,所述第零号带束层(2)的V型 沟槽的顶点与纵沟沟底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仿生轮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号 带束层(4)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呈66°布置、所述第二号带束层(3)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 呈105°布置、所述第三号带束层(1)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呈75°至90°布置、所述第零号 带束层(2)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呈90°布置、所述胎体层(5)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呈0° 布置、所述加强层(6)内的帘线与轮胎轴线呈60°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4474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