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放区域无人值守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60943.1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8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穆建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创意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知专利事务所 33235 | 代理人: | 宁冈 |
地址: | 31001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放 区域 无人 值守 智能 停车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放区域无人值守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智能停车管理技术根据区域和人员值守维度,可以分为封闭区域和开放区域,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
封闭区域是指具有明确停车区域边界,同时该区域拥有明确出入口的停车场所。比较典型场景如地下停车车库,立体停车车库等。
开放区域是指停车区域没有明确出入口的停车场所。比较典型的场景如城市道路停车泊位、没有明确出入口的露天或者简易停车场等。
有人值守是指在停车收费过程中,有相关的收费人员驻留在停车区域内。
无人值守是指在停车收费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收费人员驻留在停车区域内。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封闭区域的场所一般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对车辆的进出停车场进行管理,主要使用在出入口安装监控摄像设备作为记录出入口车辆通行信息,能辨别的信息主要有车辆类型、颜色、号牌号码,然后在出入口设置闸杆作为管理手段。对于开放区域场所,一般采用有人值守的方式对车辆的进出停泊进行管理。
而现有技术中,对于开放区域场所无人值守的管理方式,常采用简单的咪表进行计费,存在监控漏洞,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开放区域场所有人值守的管理方式,常采用地感线圈,依赖收费人员效能,人工成本高。
现有的公开号为CN104463982A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路边停车位收费管理系统及收费方法”,其技术方案为“包括收费终端(1)及设置于车位地下的超导感应器(2),超导感应器(2)用于获取车位中是否停放车辆以及车辆停放时长,超导感应器(2)连接有Zigbee发射器(3),Zigbee发射器(3)用于将超导感应器(2)获取的感应数据传送至Zigbee接收器(4),收费终端(1)用于记录车辆进出停车位的时间及车辆信息并传送至监控平台(5),Zigbee接收器(3)和收费终端(1)均与监控平台(5)通信,监控平台(5)用于统计并比对收费终端(1)传送的停车时间与感应数据中的车辆停放时长,且用于计算收费金额并回传至收费终端(1)。”该方案将拍照单元和计时单元设置在收费终端中,需要收费人员使用收费终端对车辆及其所在的停车位号拍照。
上述方案中主要解决了开放区域场所车辆进入和离开的检测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如下技术问题:什么车进入或者离开了泊位。
由此技术问题导致了在使用该技术方案时无法实现无人值守的停车管理。停车泊位依旧依赖现场人员进行收费管理的行为。由此派生出了如下的管理问题:
1、由于缺少现场记录,现场收费管理人员依旧具有一定的自由管理权,为停车费用收取的跑冒滴漏留下空间。
2、收费计时依旧依赖现场收费人员的工作效能,无法排除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3、收费人员覆盖区域大小依赖现场收费人员的行动能力。通俗的说,一个收费人员能够管理的泊位区域,受限于其从发现车辆停车开始,能够奔赴现场的能力。如果路途太远,超过收费管理人员的行动距离,将无法进行。
4、降低了泊位和道路资源的使用效率。车辆离开的实效受限于收费管理员收费和停车缴费的速度,特别是车辆离开高峰期,在收费环节形成瓶颈,造成道路的拥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开放区域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必须依赖现场收费人员的不足,提供一种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实时高效停车诱导开放区域无人值守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开放区域无人值守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包括地埋式智能摄录感知终端、云处理平台和用户终端,所述的地埋式智能摄录感知终端包括超导感应模块、超声感应模块、车辆电子标签识别模块、电子车牌感应模块、摄像拍照模块和信息发射模块;所述的云处理平台包括信息传输模块、车位空缺信息判断及定位模块、图像处理模块、计时模块、订单生成模块、支付模块、信息存储模块和大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的大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用户习惯和用户信息的统计整理;所述的用户终端包含了信息接收和发送模块。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创意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创意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09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