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砂岩地层深井的防砂滤水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63039.6 | 申请日: | 201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4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同辉;高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8 | 分类号: | E21B4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刘明华 |
地址: | 100728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砂岩 地层 深井 防砂滤 水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文地质,煤田地质,地热水资源开发,城市供水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防砂滤水管,适合砂岩地层深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直接在基管上打孔的滤水管的孔径一般在10-20mm之间,进水时最 容易造成水、砂同时进入井内,若外部包网入井时容易划破或导致大面积散落, 进而因水流冲击发生滤网撕裂导致面积增大不能有效挡砂,更容易造成井管外 部砂料的流入,从而导致外部塌孔,造成废井。
采用在花管上粘贴形成人工砾石层的贴砾滤水管防砂效果好,但缺点是粘 贴的砾石易掉块。且在制作过程中因使用固化剂、胶粘剂等化学物质,容易对 井水造成污染。
而采用钢板冲孔、卷制、焊接而成的缝隙式滤水管,即桥式滤水管整体强 度不足,搬运过程中容易挤扁,入井后滤水管内外压力差较大时容易变形不能 承受深井地层高压,且孔隙率低影响出水量,选用的钢制材料易腐蚀,使用寿 命相对较短。
石油开采普遍使用的割缝式滤水管遇粉细沙易堵塞,且造价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用于砂岩地 层深井的防砂滤水管,滤水管的主要功能是挡砂,同时减少水进入井管的阻力。 为克服现有防砂滤水管打孔后整体强度的不足,以及包网缠丝滤水管入井时遇 阻或与井壁刮擦时易出现部分绕丝崩断导致大面积散落,进而因水流冲击发生 滤网撕裂导致面积增大不能有效挡砂的缺点,以及易堵塞、性价比不高等特点, 对现有滤水管进行了改进。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砂岩地层深井的防砂滤水管,包括:中心管,管 壁上设置有过流孔;绕丝套筒,套在所述中心管外;端环,设置在所述绕丝套 筒的两端,所述绕丝套筒通过所述端环固定到所述中心管。
进一步地,所述绕丝套筒包括呈圆周式排列的多条纵筋,在所述纵筋外缠 绕有绕丝,绕丝与纵筋在交叉接触点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条纵筋沿圆周均布,每条纵筋沿着平行于中心管轴线的 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管壁上设置有多排过流孔,每排过流孔沿着平行于中心管 轴线的方向线性均匀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采用API石油套管,在所述API石油套管上开有圆 形过流孔。
进一步地,所述绕丝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绕丝的横截面为梯形,梯形的短边向内,长边向外缠于中 心管外。
进一步地,由单根绕丝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纵筋外,形成均匀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纵筋的横截面为梯形。
进一步地,纵筋设置在两排过流孔之间。避免阻挡过流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心管外部增加绕丝套筒,在过滤防 砂的同时,也增强管体的整体强度,克服现有防砂滤水管打孔后整体强度的不 足的问题。此外,绕丝套筒是由绕丝缠绕并焊接在多条纵筋上形成的,强度高, 入井时遇阻或与井壁刮擦时不会出现部分绕丝崩断导致大面积散落,进而不能 有效挡砂的问题。
通过改变纵筋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绕丝套筒与中心管之间的间隙。 容易满足不同地质情况的需求。根据近些年的地热井开采经验,优先选用了此 种实用新型的适合深井砂岩地层的全焊式防砂滤水管,采用该管在辽宁、河北、 山东、河南等省的多眼千米以上地热井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砂滤水管包括:中心管2,管壁上设置有过流 孔;绕丝套筒5,套在中心管2外;端环4,设置在绕丝套筒5的两端,绕丝套 筒5通过端环4固定到所述中心管2。
在本实施例中,绕丝套筒5包括呈圆周式排列的多条纵筋3,在纵筋3外缠 绕有绕丝1,绕丝1与纵筋3在交叉接触点通过焊接连在一起。多条纵筋3沿圆 周均布,每条纵筋3沿着平行于中心管2轴线的方向设置。
端环4主要起到固定和封闭绕丝套筒5的端部的作用。如图所示,其具有 直径不同的大小两个环带连接在一起形成台阶状的结构。直径小的环带固定在 中心管2外表面上,直径大的环带固定在绕丝套筒5外表面上。
绕丝1可以由不锈钢、锰钢轧制成一定尺寸形成。本实例中,绕丝1为不 锈钢轧制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30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