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67807.5 | 申请日: | 2015-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9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龙;庄晓;吴水波;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气体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图1,现有的烟火式气体发生器结构多采用在圆筒形杯身状的下壳4和上壳2组成,下壳4的环壁上均布有排气孔4-1,下壳4内设置一个圆环状滤网51,在圆环状滤网51内设有一个杯身状的传火药筒11,产气药6装配在传火药筒11与圆环状滤网51之间。设有点火具3的点火具座1与上壳2居中连接后,位于传火药筒11内,传火药7装配在传火药筒11与点火具3之间。
现用的烟火式气体发生器,产气药6产生的气体会按照其到达排气孔4-1的最近距离通过圆环状滤网51,因此圆环状滤网51通常情况下只有其中一部分起到了过滤效用,圆环状滤网51中远离排气孔4-1的部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圆环状滤网51的利用率不高。
此外,这种惯常使用的烟火式气体发生器结构,还有一个缺陷:产气药6的有效装药空间较小,为了达到预定的输出,气体发生器的尺寸就不得不设计得大而笨重。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提高滤网利用率和产气药有效装配空间的气体发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滤网利用率和产气药有效装配空间的气体发生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气体发生装置,包括上壳、下壳、点火具座、点火具、滤网、传火药筒,点火具座嵌接于上壳中央,点火具座连接点火具,上壳与下壳连接,其特征在于:滤网呈饼状,滤网置于下壳的底部并覆盖排气孔,传火药筒套设在点火具外并与点火具座的底部连接,点火具的底面与传火药筒的底面之间形成传火药的装配空间,点火具座、上壳、下壳、传火药筒与滤网之间形成产气药的装配空间。
所述的下壳的底部中央设有凹坑结构,排气孔位于凹坑结构的侧壁上,滤网填充在凹坑结构内。
所述的滤网的上端高于下壳的底部平面,滤网的上端外表面设有台阶,台阶与下壳的底部平面贴合。
所述的下壳的底部设有环状凹槽结构,排气孔位于环状凹槽结构的内侧壁上,滤网填充在环状凹槽结构内。
所述的下壳插入上壳内,下壳与上壳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装配后的下壳与上壳采用激光焊接连接。
所述的下壳与上壳内外径形同,下壳与上壳之间采用摩擦焊接连接。
所述的上壳的内表面设有上垫,所述的下壳的侧壁内表面设有下垫,上垫、下垫与产气药之间设有隔热垫。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将饼状结构的滤网置于气体发生装置底部,最大限度地发挥滤网的效用。此外,气体发生装置下壳设计成凹凸结构以配合滤网的装配和固定,这种结构使所有产气药产生的气体从各个方向通过饼状滤网,使整个滤网都起到了过滤作用,从而使较小体积的滤网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提高了产气药的装配空间,进而在产气药配方和气体发生装置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气体发生装置的输出压力,降低气体发生装置的质量和前期的输出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气体发生装置,包括上壳、下壳、点火具座、点火具、滤网、传火药筒。点火具座1嵌接于上壳2中央,点火具座1连接点火具3,上壳2与下壳4连接。滤网5呈饼状,滤网5置于下壳4的底部并覆盖排气孔4-1,传火药筒11套设在点火具3外并与点火具座1的底部连接,点火具3的底面与传火药筒11的底面之间形成传火药7的装配空间,点火具座1、上壳2、下壳4、传火药筒11与滤网5之间形成产气药6的装配空间。
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中所采用的产气药6和传火药7可以是通常使用的各种配方的产气药剂和传火药剂。产气药6的形状可为圆柱状,也可以是圆片。
滤网5可以由丝径为0.4mm~1.2mm的金属丝模压后,经钝化防锈处理而成;滤网5可以由不同孔径的冲孔金属板叠加焊接而成;滤网5也可以由金属丝绕制而成,滤网5所用的金属为钢、铝、铁或铜等吸热能力好的金属,这些金属易于使产气药6产生的气体通过它时,降低产气药6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78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