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油茶防旱控草的多功能生态垫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7133.7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3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左继林;徐林初;龚春;周文才;孙颖;卢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许艳 |
地址: | 330032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油茶 防旱 多功能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垫,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油茶防旱控草的多功能生态垫。
背景技术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是重要的油料植物,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林资源之一。油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对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西与湖南省高产油茶主要栽培在丘陵岗地区,区域水热资源丰沛;但降水在年际、季节、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地势上,南部高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在季节上,4~6月梅雨季节雨水较丰,而7~11月天热少雨,平均降水仅占全年的20%,蒸发量则占40%~50%。此时,新造油茶正处于夏、秋梢抽发;成林油茶处于果实膨大与油脂转化时期,因此,夏秋的干旱对油茶新造林成活率、成林油茶产量与果实含油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干旱少雨的7~9月份,油茶幼林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2013年江西省玉山县油茶新造林成活率降低30%左右,成林油茶产量减少31.25%,干籽含油率下降11.3%;严重挫伤了广大林农和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油茶等经济林夏秋控草防旱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1、人工锄抚与培蔸
即采用人工法于油茶树周边锄松0-15厘米处土壤,把除去的杂草、杂灌翻埋于树蔸,并堆高形成坟起圆盘状;其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清理仔细;缺点:费工费时,需多次作业,易引发水土流失,防旱、保墒与控草效果差。
2、人工滴灌与打药
即采用人工上山打药控草,树下安装滴灌设施防旱保墒。其优点是防旱效果明显,农药控草灌省工省时;缺点:滴灌设施造价高,且需水源充足;农药操作不当时,易误伤油茶幼树或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壤残留。
3、人工锄抚与稻草覆盖
与第一种相似,不过在培蔸后再覆盖一层5-10厘米的稻草;优点是增加树蔸部覆盖,且可降温与增加土壤有机质,效果自然好于单纯锄抚后培蔸;缺点:更为费工费时,且稻草极易腐烂,效果短,且腐烂后易兹生害虫,为其提供产卵环境。
4、园林绿化等行业的生态垫
最早是采用天然的椰棕纤维为原料加工成的一类水土保持产品,也称为椰毯(coirmat)。属于成卷水土保持产品统之一,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园林园艺、公路、铁路、河道等边坡防护,以及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领域。国内市场上的生态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马来西亚油棕果架纤维制成的全植物纤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添加剂,可生物降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可吸收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从而降低土壤侵蚀和肥力流失,可广泛用于沙地覆盖、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另一类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专利产品,以稻草、麦秆、棕榈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系列环保产品;除了以上原料外,还混合了植物种子和种子发芽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具有保水、降温、保肥[1-4]、控草[5]等功效。产品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荒漠化严重的地方和沙漠地带,且其抗风沙侵蚀[6,7]和公路边坡绿化[8,9]的能力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这类产品在南方应用鲜见。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旱地多、地形地貌复杂,保水抗旱的深耕、滴灌等农艺措施因操作实施困难、价格较高或劳动力紧张而未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优势作用。通常采用的林地覆盖(地膜、稻草)可以有效的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分生长,一方面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墒;另一方面阻挡了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起到降温的作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能为油茶生长、土壤微生物创造更适宜的地上与地下土壤环境。实践表明地膜、秸秆等材料覆盖能有效控制油茶林地杂草与保墒防旱,地膜覆盖具有保水性强、质轻耐久等特性,能起到显著增温保水与控草作用。经我们调查,夏秋季油茶林地采取覆膜后0~20cm与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4.4%与28.3%;新造林的成活率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平均树高高5公分,抽梢率高19%,抽梢数增加2.5倍,梢长增长5.4公分[10-12];成林油茶产量比对照提高63.58%,干籽含油率增加1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未经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71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