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抗雷击性能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7902.3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9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石可重;杨坤;赵晓路;徐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平 风力机 叶片 雷击 性能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行业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平轴风力机 叶片的抗雷击性能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由于应用条件的特殊性,需要安装在野外空旷的区域,而 且随着风电大型化发展,大型风力机高度尺寸也越来越大,非常容易受到雷 电袭击。世界每年有1%~2%的风机叶片受到雷电袭击,如果风力机组及叶片 的防雷能力不足,会导致叶片与机组的破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伤。目前, 很多风电企业越来越重视防雷技术的研究,国际上已有机构开展了风机雷击 实验,但这些试验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对兆瓦级叶片的自然雷击实 验目前国内尚未开展,而开展在自然环境下的雷击测试,对于把握叶片的真 实抗雷击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 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测试技术。本实用新型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提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需求与问题,本专利提出一种在野外自然环境下进行抗雷击性 能测试系统,通过在雷电易发生的野外处,构建一叶片固定平台,将所要测 试评估的叶片安放在台架上,通过自然引雷,或采用发射火箭进行人工引雷 的方法,对叶片进行雷击。利用所搭建的一套雷击信号采集系统接收通过防 雷系统的雷电信号,通过计算机观察与分析采集的数据。并通过调整与更换 不同的防雷设计结构,实现对防雷设计的优化。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目前风力机叶片在野外运行中遭受雷击破坏导致损失严重,而实验 室内的雷击测试不仅检测成本高、也难以真实反映自然环境下的雷击影响等 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然雷击或人工引雷,对叶片抗雷击性能 进行评估的技术途径。可实现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的叶片雷击测试试验。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力机叶片抗雷击性能测试系 统,
包括设置在叶片外部的人工引雷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接地防护单元和 安装在叶片内部的被测试的防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内部的被测试的防雷单元安装在叶片内部,包括安装在叶片 表面上的接闪器和与之相连的设置在叶片内部的导出电缆,所述导出电缆的 末端从叶根处伸出;
--所述人工引雷单元包括引雷火箭和金属丝,所述金属丝一端与引雷火 箭连接,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叶片上的接闪器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一电阻块、一高电压隔离前端和数据接收模块, 所述电阻块一端与叶片内部的被测试的防雷单元的导出电缆连接,另一端与 接地防护单元相连接,所述高电压隔离前端与所述电阻块并联,所述高电压 隔离前端通过光纤与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数据接收模块与计算机 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阻块具有大功率小电阻值。
优选地,所述高电压隔离前端具有电压测量能力。
优选地,所述接地防护单元由接地电缆构成。
该系统工作原理为:在雷雨频发的季节,采用自然引雷或人工引雷的方 式,将雷电导入到叶片的接闪器,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叶片防雷系统的电缆 导入到具有大功率小电阻值的电阻中,并通过接地防护系统引入到地下。此 时,雷击的电流信号可以转化为电阻上的电压信号,具有电压测量能力的高 电压隔离前端可测量出这一电压信号,并完成数字化转换,转换后的数字信 号通过光纤传输到数据接收模块,并通过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 由此可完成对雷击信号的观察和评估。
开展试验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采用自然采雷,还是采用发射火箭 进行人工引雷的方法,对叶片进行雷击。
试验期间,数据采集单元保持长期监测状态,当有雷击发生击中叶片时, 相应的雷击信号将记录在计算机中。由此可以获得叶片所承受的雷电信号的 强弱,通过比较长期的监测,可以获得叶片所承受的多种雷击信号。
对每次雷击后,叶片及防雷单元是否遭受破坏,以及若发生破坏,其破 坏程度进行观察与记录。测试与记录雷电大电流通过时,防雷单元各个部件 的可靠性。例如叶尖及叶中接闪器、电缆接头或固定点在通过大电流时有无 损坏及损坏程度,有无电弧放电引起局部强烈高温及高温对叶片的影响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79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硬压板的检测装置及变电站
- 下一篇:高频变压器流水线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