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固定运输的铝锭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4734.0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1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吕岩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金科达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S1/12 | 分类号: | F16S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固定 运输 铝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锭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便于固定运输的铝锭。
背景技术
铝是一种银白色金属,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和硅排在第三位。金属铝的密度较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广泛用于现代工业生产与应用,是世界上产量和用量都仅次于钢铁的有色金属。在我们日常工业上,用作原料的纯铝叫铝锭,按国家标准(GB/T1196-2008)叫做“重熔用铝锭”,简称为铝锭,它是用氧化铝-冰晶石通过电解法铸造成锭生产出来的,生产出来的铝锭需要打包运输至不同的客户手中。
现有的,在铝锭包装时,是将铝锭纵横交叉排列的层叠为多层,然后用钢带扎捆牢固。而一般运输过程中,由于打包钢带具有一定的韧性,在运输过程中又难免颠簸,打包钢带自身伸缩变形,导致铝锭之间产生错位移动,导致运输和搬动过程中铝锭的磕碰或滑落,对于延展性良好的铝锭来说,这种磕碰会造成局部或全部的损坏,不仅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还会因为铝锭的丢失或者掉落损坏使得成本增加。此外,用户在使用时,首先需要剪断包装用的钢带,然后用叉车将多层铝锭同时叉起放入熔炼炉中,此时由于铝锭的底面为平面,因此,单层的铝锭难于直接被叉车叉起,这样,在需要使用单层的铝锭时,就需要人工将铝锭拾起放入熔炼炉中,增加了人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运输的铝锭,解决现有技术中铝锭运输过程中容易磕碰损坏的问题,实现铝锭运输过程中防止散落磕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于固定运输的铝锭,包括铝锭体,所述铝锭体上表面设置有凸出表面的凸起,所述铝锭体下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大小相等,所述铝锭体侧面设置有通孔。针对现有的铝锭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上下错位发生磕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铝锭制作成带有凸起与凹槽的形状,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大小相等,分别位于铝锭体的上、下两面,在运输过程中,每一层铝锭均是带有凸起的一面朝上,带有凹槽的一面朝下。在叠成多层放置铝锭时,位于下方的铝锭的凸起正好放置在上面一层铝锭的凹槽内。由于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大小相等,所以能够很好的将上下两层的铝锭固定在一起,再加上外部整体固定的钢带,防止了运输过程中因为颠簸产生的互相磕碰,还避免了上层铝锭滑落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此外,所述铝锭体的侧面还设置了通孔。使用者可以操作叉车,插进所述通孔内,从而方便的搬运、拿取铝锭。此外,通过所述通孔,使用者可以方便得用钢带分层分部分打包,便于在仅需要取用部分铝锭时,不对其他铝锭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铝锭体侧面的左右两侧。位于所述铝锭体侧面左右的两个通孔,便于叉车拿取单个的铝锭,也能为人力搬运单个的铝锭时提供着力点。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截面为长方形。现有的叉车,其叉杆基本都为方形,而铝锭物性较软、延展性好,所以将所述通孔制成与叉杆同样形状的长方形,可以降低在使用叉车拿取铝锭的过程中对所述通孔内部的磕碰与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铝锭体上、下表面的相同位置,便于整齐的重叠多层铝锭,便于运输与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铝锭上设置的凸起与凹槽,在铝锭侧面设置的通孔,实现铝锭运输过程中防止散落磕碰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中的编号依次为:1-铝锭体,2-凸起,3-凹槽,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金科达铝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金科达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47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