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叉运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5304.0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91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毛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科恒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19/28 | 分类号: | B65D19/28;B65D19/44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贺元 |
地址: | 6182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搬运用及的托盘,具体是一种叉运托盘。
背景技术
作为与叉车配套使用的托盘,在物流中与叉车配套能够提高货物的搬运效率,故在物流等货物搬运过程中被广泛用及。
目前,现有的托盘通常结构比较复杂,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双向叉运托盘”(公开号:CN203246672U,公开日:2013-10-23),该托盘的承载单元主要由四根立柱和承重板构成,四根立柱的上端对应连接在承重板的四角,四根立柱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基盘上,承载机构的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形成连盘载运通道。该结构虽实现了与叉车的配套使用,但是其复杂的结构无疑增加了托盘的自身重量,托盘制作起来也比较麻烦,且制造的成本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制作方便,自身重量轻的一种叉运托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叉运托盘,包括基盘和多个承载单元,这些承载单元以矩形阵列的方式布置于基盘上,所述承载单元主要由立柱和承重板组成,所述立柱的一端固定在基盘上、另一端与承重板对应固定,所述承重板的边缘从立柱的周壁径向延伸出。
所述基盘为平板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基盘上设有加强筋或减重孔。
或者,所述基盘主要由一组纵向长条件和一组横向长条件以间隔开的纵、横向交叉组合而成,处于顶部的长条件用于固定承载单元。进一步的,所述长条件为条状板、矩形长管、圆形长管、槽钢或工字钢等。
所述承载单元的承重板外缘上沿为倒角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单元的立柱与基盘之间设有连接加强件;所述立柱与承重板之间设有连接加强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立柱的一端与承重板对应固定来作为该托盘的承载单元,立柱的另一端固定在基盘上,每个承载单元以矩形阵列的方式布置于基盘上,既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单独搬运,也可以连带托盘一起搬运,该叉运托盘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制造成本低,经济性高,制造过程简单,同时有利于降低车辆的额外载重量。另外,本托盘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叉齿带平移功能的叉车,叉齿无需从连盘叉运通道中退出,只需操作叉齿平移至取货通道即可实现货物与托盘之间的分离,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承载单元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基盘;11—横向长条件;12—纵向长条件;2—承载单元;21—立柱;22—承重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盘1和多个承载单元2。
其中,基盘1为两面平整的平板状结构。当然,为了增强基盘的结构强度,可以视基盘的使用环境,在基盘上设置加强筋;或者,为了减轻基盘的自重,可以考虑在基盘上设置减重孔。基盘1的大小可视实际使用情况设计,前述基盘1上有以矩形阵列方式布置的多个承载单元2。
承载单元2主要由立柱21和承重板22组成,立柱21的一端与承重板22底面对应固定组合成该托盘的承载单元2,立柱21的另一端固定在基盘1上,立柱21与承重板22和基盘1之间均设有连接加强件,承重板22的边缘从立柱21的周壁径向延伸出,形成带盘叉运通道,以匹配承叉齿的截面尺寸,承重板22的外缘上沿为倒角结构(如:圆角等);承载单元2有30个(该承载单元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其个数),这些承载单元2以纵向5列、横向6行的矩形阵列方式布置于基盘1上,形成承载货物的面,每排承载单元2之间未覆盖部分的通道为脱盘叉货通道,该脱盘叉货通道均匹配于叉齿的截面尺寸,在仅需取货时叉车叉齿由此脱盘叉货通道叉入;每排承载单元2之间承重板22的覆盖部分为带盘叉运通道,该带盘叉运通道均匹配于叉齿的截面尺寸,在需连盘叉运时由此带盘叉运通道叉入。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科恒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科恒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5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