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水浸超声C扫检测的模拟标准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888758.3 申请日: 2015-11-09
公开(公告)号: CN205157507U 公开(公告)日: 2016-04-13
发明(设计)人: 李玲;黄志新;郑斯宇;刘素平;张集;乔雷;何恒;刘晓燕;姚大卫;罗绍凤 申请(专利权)人: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29/30 分类号: G01N29/30
代理公司: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代理人: 吕建平
地址: 610503 四川省成都市***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涡轮机 电子束 焊缝 超声 检测 模拟 标准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 于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水浸超声C扫检测的模拟标准件。

背景技术

涡轮机匣是航空发动机非常重要的部件。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的零件4与零 件5之间的焊接连接,由于其结构特点、工作环境和材料性能,设计上对焊缝的 熔深、焊缝中的缺陷、焊接残余变形都有很高的要求。鉴于此,航空发动机涡轮 机匣零件4与零件5之间的焊接采用电子束焊接(EBW)。电子束焊接能量密度极 高,容易实现金属材料的深熔透焊接,具有焊缝窄、深/宽比大、焊缝热影响区 小、焊接残余变形小、焊接工艺参数容易精确控制、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 正是由于其上述优点,电子束焊接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但是由于制造零部件的材料、焊缝的状态、焊接工艺和焊后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电子束焊缝内部经常产生缺陷,如气孔、裂纹、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直接影响到 焊缝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为了保证电子束焊缝的质量,必须对零部件上的焊缝 区域进行无损检测。

由于电子束焊缝的深/宽比大,缺陷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对检测灵敏度要求比 较高。针对焊缝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常用方法有X射线检测法和超声波检测法。 但现有技术的射线检测,只能检测焊缝中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可以判断是否焊 透,但无法确定焊接熔深值。一般情况下超声检测也只是检测焊接缺陷,至于熔 深的确定应用也较少。

在航空发动机涡轮机匣生产加工中,为了掌握电子束焊缝的质量,需要对涡 轮机匣电子束焊缝的熔深进行检测,但现有技术没有检测电子束焊缝熔深与缺陷 的有效方法。发明人通过分析认为使用超声波来确定焊缝熔深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前提是必须有能够模拟实际零件的模拟标准件,特别是熔深部分,如何模拟实 际被检零件,如何模拟熔深便是最大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工作实践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 水浸超声C扫检测的模拟标准件,以确定超声C扫检测的检测灵敏度,以及检 测被检工件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熔深、焊缝中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涡轮机匣电子束焊缝水浸超声C扫检测的模拟标准 件,其构成包括回转筒体和固定在回转筒体一端的同轴圆盘,在圆盘的下端面同 一直径圆周上加工有3个垂直于圆盘端面不同直径的,用于检测工件电子束焊缝 缺陷的作为参考标准的平底孔,3个不同直径的平底孔分别为焊缝允许忽略不计 的最大当量直径的平底孔、多个缺陷允许的最大当量直径的平底孔和单个缺陷允 许的最大当量直径的平底孔,平底孔的孔底面距其上方圆盘上端面的距离δ1与 涡轮机匣焊缝装配面距检测基准端面距离δ2相同,平底孔正上方端面距模拟标 准件安装端面的高度h1与涡轮机匣焊缝检测基准端面距其安装端面的高度h2相 同,平底孔位置所在圆周直径与被检工件加工后的内圈直径加上焊缝最小熔深值 基本相等,即平底孔所在位置的直径D1≈D3+F,其中D3为涡轮机匣机加工后的 内圈直径,F为焊缝最小熔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浸超声C扫检测,是指将被检测 的涡轮机匣(工件)浸于水中,通过超声波扫描成像对涡轮机匣(工件)上的电 子束焊缝进行检测,以确定工件上的电子束焊缝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圆盘的下端面同一直径圆周上可加工两 组或两组以上的3个垂直于圆盘端面不同直径的用于检测工件电子束焊缝缺陷 的作为参考标准的平底孔。设置多组参考标准平底孔,可防止一个平底孔加工失 误带来整个模拟标准件报废。参考标准平底孔一般设置为两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圆盘上端面从平底孔所在区域至圆盘 边缘的环形平面优先设计为下沉台阶平面。圆盘上端面采取这样的结构设计,有 利于保证平底孔的孔底面距其上方圆盘端面的距离δ1与焊缝装配面距检测基准 端面距离δ2相同,以及平底孔正上方圆盘端面距模拟标准件安装端面的高度h1与被检工件焊缝检测基准端面距被检工件安装端面的高度h2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87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