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齿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9457.2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6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鹏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14 | 分类号: | F16H55/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75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齿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齿轮,特别涉及一种减震齿轮。
背景技术
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且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械零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和抗冲击性收到了重视。
现有动力箱内的齿轮转速都比较高,当其轮齿和轮缘受到外界较大力时,由于齿轮本体内无缓冲区,不能抵抗掉外力,因此轮齿容易损坏或者崩裂,影响动力的汽车的传递,并且在后续的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噪音,还会导致与其啮合的齿轮更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抗冲击性能和减震效果的减震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减震齿轮,包括轮缘和轮毂,所述的轮毂和轮缘之间设置有幅板,所述的轮缘外侧设置有轮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毂和轮缘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有缓冲座、弹簧和缓冲圆柱,所述的缓冲座固定连接在轮毂上,所述的缓冲圆柱固定连接在轮缘上,所述的缓冲座上设置有滑孔,所述的弹簧设置在滑孔内,所述的缓冲圆柱和滑孔滑动式配合,所述的轮缘上开设有与滑孔相连通的油孔。
使用本齿轮时,因为在轮毂和轮缘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了缓冲装置,当齿轮收到外部较大的冲击力时,带动轮缘产生变形,此时轮缘就会压缩缓冲圆柱,缓冲圆柱压缩弹簧,从而不会导致轮齿损坏。当外部的冲击力消失后,由于受到弹簧的作用,轮缘的变形复位,很好的抵抗掉了震动。润滑油可经过油孔进入滑孔内,使得缓冲装置内时刻保持润滑。
在上述的一种减震齿轮中,所述的滑孔的直径是缓冲圆柱直径的1.08倍至1.1倍之间。可以使缓冲圆柱更容易地在滑孔内滑动。
在上述的一种减震齿轮中,所述的幅板的一侧面为弧形面。此结构能够增强幅板本身的抗变形能力,并且间接的增加轮缘和轮齿的抗冲击能力。
在上述的一种减震齿轮中,所述的缓冲座的材料为45号钢,缓冲圆柱的材料为60Si2Mn弹簧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减震齿轮具有缓冲装置,使得其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能和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减震齿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齿;2、轮缘;3、幅板;4、轮毂;5、缓冲座;6、弹簧;7、缓冲圆柱;8、滑孔;9、油孔;10、缓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减震齿轮包括轮缘2和轮毂4,所述的轮毂4和轮缘2之间设置有幅板3,所述的轮缘2外侧设置有轮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毂4和轮缘2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设置有缓冲装置10,所述的缓冲装置10包括有缓冲座5、弹簧6和缓冲圆柱7,所述的缓冲座5固定连接在轮毂4上,所述的缓冲圆柱7固定连接在轮缘2上,所述的缓冲座5上设置有滑孔8,所述的弹簧6设置在滑孔8内,所述的缓冲圆柱7和滑孔8滑动式配合,所述的轮缘2上开设有与滑孔8相连通的油孔9。
为了使本减震齿轮中的缓冲圆柱7更容易在滑孔8内滑动,其滑孔8的直径是缓冲圆柱7直径的1.08倍至1.1倍之间。
为了增强幅板3本身的抗变形能力,其幅板3的一侧面设计成弧形面。
为了使缓冲座5具有良好的抗冲性能,其缓冲座5采用了45号钢为材料;为了使缓冲圆柱7具有很好的韧性,缓冲圆柱7的材料为60Si2Mn弹簧钢。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轮齿1、轮缘2、幅板3、轮毂4、缓冲座5、弹簧6、缓冲圆柱7、滑孔8、油孔9、缓冲装置1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鹏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鹏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94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沼泽淤泥负压吸附消除铲
- 下一篇:一种多级丝杠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