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O2驱防气工艺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1469.9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7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录;张龙胜;沈建中;熊炜;王海燕;黄博;韩倩;张壮;李晓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12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2 驱防气 工艺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驱采油设备的部件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级防气功能的CO2驱防气工艺管柱。
背景技术
油田采油过程中要对油田开展CO2驱油试验,而油田中油藏埋深较深(平均3000m),平均孔隙度10.07~17.92%,渗透率1.42~40.76×103μm2,渗透率级差10~26,普遍非均质性较强,因此气体容易沿大孔道造成气窜;例如,草舍油田目前共有油井见气井15口,油井最高见气量达2200m3/d;现有技术中先后应用了中空防气泵和多功能防砂油气分离器技术,但实践证明,这种防气工艺只能应用在气油比小于300m3/t的井,在生产后期,当气油比增大到一定值时,目前的防气工艺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防气工艺装置,来解决油田CO2驱油井高气油比引起的低泵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解决在生产后期,当气油比增大时,常规管式泵发生的“气锁”问题,提高抽油泵的泵效,延长油井的检泵周期,最终实现CO2驱油藏高效开发的CO2驱防气工艺管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CO2驱防气工艺管柱,包括油井套管以及安置在油井套管内的防气泵,防气泵上连接的油管通过锚定器定位在油井套管内,防气泵的下端依次连接有上过滤筛管和上丝堵,油井套管内还设置有位于防气泵下方的丢手接头,丢手接头通过其外围设置的上封隔器定位在油井套管内,丢手接头的下端连接一个负压分层配产器的上端出口,负压分层配产器的下端入口依次连接下过滤筛管和下丝堵,负压分层配产器侧面设置有喷嘴。
所述防气泵具有强启闭阀结构。
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设置的位于防气泵下方的丢手接头以及丢手接头的下端连接的负压分层配产器,高压生产层产出的气体由负压分层配产器的喷嘴控制其产气量,同时在喷嘴末端产生低压区,降低了低压生产层的生产压差,提高了低压生产层的产液量,通过其结构设计,在油井中利用储层自身的能量实现防气泵和负压分层配产器组合防气,控制了高压层的产气量,增加了低压层的生产压差;既避免了层间矛盾,实现了高压层、低压层的分采,又利用了层间压差,提高了低压层的产液能力;设计的强启闭防气泵,避免了产气油井抽油泵“气锁”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油井泵效;另外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CO2驱防气工艺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CO2驱防气工艺管柱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CO2驱防气工艺管柱,包括油井套管以及安置在油井套管内的防气泵9,防气泵9采用强启闭阀结构使得防气泵9形成强启闭防气泵,防气泵9上连接的油管通过锚定器10定位在油井套管内,防气泵9的下端依次连接有上过滤筛管8和上丝堵7,油井套管内还设置有位于防气泵9下方的丢手接头6,丢手接头6通过其外围设置的上封隔器5定位在油井套管内并进行生产层分隔,丢手接头6的下端连接一个负压分层配产器4的上端出口,负压分层配产器4通过其外围设置的下封隔器3定位在油井套管内并进行生产层分隔,负压分层配产器4的下端入口依次连接下过滤筛管2和下丝堵1,负压分层配产器4侧面设置有喷嘴。
由图可见,正常生产时,上封隔器、负压分层配产器、下封隔器将高压生产层和低压生产层分开,高压生产层产出的气体由负压分层配产器的喷嘴控制其产气量,同时在喷嘴末端产生低压区,降低低压生产层的生产压差;低压生产层的液体进入负压分层配产器与高压生产层的气液混合经过负压分层配产器的喉管、上封隔器的中心管,完成了对高压气窜层产气量的一级防气,从丢手接头产出的气液混合物经过筛管,到达强启闭防气泵,最后经过防气泵的举升到达地面,强启闭防气泵完成了对高压气窜层产气量的二级防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14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