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的河岸生物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1549.4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3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然;朱明石;王素玉;梁校甄;黄龙翔;杨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新之地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B3/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黄培智 |
地址: | 51038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河岸 生物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的河岸生物净化 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护岸技术更多考虑护岸的稳定性及行洪排涝功能,通常采用砌石、 混凝土等半渗透或无渗透性材料对岸线进行加固处理,这种硬质护岸虽然整齐、 安全且防洪功能突出,但由于材料透水性差,阻断了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水体周边的植物根系作用无法发挥,水体生物链不完整,河岸带 丧失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蓝 藻及水体黑臭问题频频发生。
现有技术针对硬质河道护岸水体生态系统脆弱、自净能力差等问题,河岸 开始被打造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 但其在应用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有技术护岸形式大多为低强度或中强度 型,一般仅适用于水流平缓的河道,对于河水冲刷强度高、水势多变的地段, 其不能同时满足河岸稳定性,和保持水土、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
故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满足河岸稳定性,又能发挥河 岸带作为河流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所起到的水土保持、水体净化等生态 作用的组合式的河岸生物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组合式的河岸生物净化系统,包括多 个设在河岸坡面上的生态垫,设置在河岸坡脚处的网箱,该网箱由上往下依次 设有植物种植基层和石块层;在植物种植基层上设有水生植物;在该生态垫上 设有覆土种植层,在该覆土种植层上设有耐涝植物;在河岸坡脚处设有由多个 网箱叠置连接成一体的多个竖直网箱组。
采用生态垫和网箱组组合结构,通过构建河岸水陆植物、动物、微生物群 落,大大提高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具有良好的 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效果。网箱由上往下依次设有植物种植基层和 石块层;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作用对河道受污染水体进行净化,而石块层则为 水生动物提供隐匿场所;水面以下采用石块填充网箱,主要为水生动物提供隐 匿场所,形成完整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系统群落。不仅能满足河岸稳定性,也能 发挥河岸坡面作为河流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所起到的水土保持、水体净 化等生态作用。
相邻所述生态垫通过木钉或V型钉或∈型钉连接。方便各个生态垫组合,对 坡面进行固定,防止水土流水。
所述网箱由上往下依次设有植物种植基层,生物滤料层,以及石块层。河 流常水位以上采用三层材料填充网箱,利用植物根系以及环保生物滤料层中微 生物的净化作用对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截留吸附去除,控制河道的面源污染;
在河岸坡顶处设有压顶坑,该压顶坑内设有混凝土。
在河岸坡面中部设有压腰坑,在该压腰坑内设有混凝土。设置压顶坑和压 腰坑能够防止铺设在坡面的生态垫因风化或遭震动(如风力或地震)、碰撞而松 动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既能满足河岸稳定性,又能发挥河岸带作为河流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所起到的水土保持、水体净化等生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生态垫及覆土种植层断面图;
图3为网箱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生态垫;2-覆土种植层;3-木钉或V型钉或∈型钉;4-压顶坑;5-混凝土; 6-耐涝植物;7-网箱;8-素土夯实层;9-水生植物;10-植物种植基层;11-生物滤 料层;12-石块层;13-压腰坑;14-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组合式的河岸生物净化系统,包括多个设在河 岸坡面上的生态垫1,设置在河岸坡脚处且内设有石块层的网箱7;在该生态垫 1上设有覆土种植层2,该在覆土种植层上设有植物6;在河岸坡脚处设有由多 个网箱7叠置连接成一体的多个竖直网箱组。相邻生态垫1通过木钉或V型钉 或∈型钉3连接。网箱7由上往下依次设有植物种植基层10和石块层12。网箱 也可以由上往下依次设有植物种植基层10,生物滤料层11,以及石块层12。在 河岸坡顶处设有压顶坑4,该压顶坑4内设有混凝土5。在河岸坡面中部设有压 腰坑13,在该压腰坑13内设有混凝土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新之地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新之地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15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水处理器
- 下一篇:一种乌发酒的配方及其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