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滞留式分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3265.9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1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力;刘鑫;董永伟;王瑞杰;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孟阿妮;郭栋梁 |
地址: | 10004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分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强分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滞留式分光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波长的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可见光是指波长范围在400nm~760nm之间的电磁波。可见光不需要借助仪器,可以被人肉眼直接识别。光可以看作是光量子或者光子,光强就是指光子的数量,分光就是将一束光的光子分成等比或者不等比的两个部分的技术。
对于可见光,常见的分光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光纤融合的方式,即利用加热的方式将两根光纤一端融结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Y”型的分叉结构。使用时,入射光沿着融结的一端输入,自分叉的两端输出,通过改变两根光纤的直径或者融结程度就可以改变两根光纤输出的光强大小,从而实现不同比例的分光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分光镜技术。分光镜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光照射到透镜表面时会产生透射和反射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入射光在经过透镜之后就会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两束输出光。通过在透镜表面镀膜可以对透射率和反射率进行调整,从而改变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光强比例,实现分光效果。
上述两种常见的可见光分光技术,其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分光范围有限,光纤融结技术一般只能实现1:10以内的分光比,分光镜技术虽然可以实现更高比例的分光,但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当分光比超出1:90的范围之后,就无能为力。
第二是技术实现难度大,无论是光纤融结技术还是分光镜镀膜技术,要实现比较大比例的分光效果,相应的技术加工难度会非常大,失败率也比较高。
第三是加工成本高,一块1:90比例的分光镜其市场售价在700元以上,而利用光纤融结技术制作的分叉型光纤分光结构其造价也超过百元。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分光比范围较宽、分光比较高、成本较低的滞留式分光装置。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滞留式分光装置,包括反射膜腔体、第一输出光导和第二输出光导;
所述反射膜腔体用于分离照射到腔体内壁的光信号,得到反射后在所述反射膜腔体内传播的第一光信号和透射后向所述反射膜腔体外传播的第二光信号;
所述第一输出光导设置在所述反射膜腔体内,用于采集并输出照射到所述第一输出光导的第一光信号;
所述第二输出光导设置在所述反射膜腔体的外表面上,用于采集并输出照射到所述第二输出光导的第二光信号。
本实用新型诸多实施例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通过设置反射率较高的反射膜腔体,对入射腔体的光信号进行分离,得到反射的第一光信号和透射的第二光信号,并分别设置第一输出光导和第二输出光导采集输出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从而实现对可见光进行高分光比的分光;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通过在反射膜腔体内设置光介质体,减少了光信号的传播损耗,且光介质体的常规选择透明晶体等材料均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通过采用ESR反射膜制作反射膜腔体,利用ESR反射膜高达98%的反射率实现了一比数百量级的高分光比,且ESR反射膜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通过增加第一光信号采集单元的面积或减小第二光信号采集单元的面积增大分光比,通过减小第一光信号采集单元的面积或增加第二光信号采集单元的面积减小分光比,从而实现对分光比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滞留式分光装置的分光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图2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中步骤S50的流程图。
图4为图2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中步骤S70的流程图。
图5为图2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图5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图6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为图6所示滞留式分光方法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32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 下一篇:一种制造含化学粒子光学扩散膜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