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6437.8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2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陆姜全;李云;窦新民;郑锐;李建峰;于新;秦沛阳;林晨;胡晓磊;蒋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20 | 分类号: | H01H9/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2206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频器 闭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
背景技术
矿用变频器的工作电压均为高电压,对安全性要求很高,要求整机的电气起动与门开启实现互锁,即电气起动时,门处于闭锁状态且无法打开,在电气停止后,门自动转换到解锁状态,此时工作人员可开门进行内部维护工作。
目前市场上矿用变频器的互锁功能机械结构较复杂,操作不灵活,加工和维护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实现整机的电气起动与门开启的互锁功能,即电气起动时,门处于闭锁状态且无法打开,在电气停止后,门自动转换到解锁状态,此时工作人员可开门进行内部维护工作。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包括按钮装配、合闸手柄装配、上下活动杆装配、门闭锁装配、隔离开关和行程开关;
按钮装配包括按钮套、按钮铜套、合闸限位杆、按钮簧和外垫片,按钮套与腔壁固定连接,按钮铜套与按钮套过盈配合安装,合闸限位杆在按钮簧的作用下与按钮铜套间隙配合,合闸限位杆底端与外垫片固定连接;合闸限位杆在外力作用下可进入按钮套内部,撤销外力后,合闸限位杆在按钮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复位;
合闸手柄装配包括手柄盘体、合闸套、合闸铜套、手柄座、手柄、合闸轴和偏心轮,合闸套与腔壁固定连接,合闸铜套与合闸套过盈配合安装;合闸轴右端方轴部分与手柄座方孔间隙配合安装,中间圆轴部分与合闸铜套内圆间隙配合安装,左端方轴部分与偏心轮方孔间隙配合安装;手柄座与手柄盘体、手柄固定连接为一体,并与合闸轴固定连接;合闸手柄装配通过偏心轮的方孔与隔离开关的方杆间隙配合安装;
上下活动杆装配包括铜套、限位轴座、上下活动杆弹簧和上下活动杆,铜套与顶板过盈配合安装,上下活动杆在上下活动杆弹簧的作用下通过与铜套间隙配合安装在限位轴座的内部,限位轴座与顶板固定;上下活动杆在上下活动杆弹簧的作用下始终与偏心轮保持接触状态;
门闭锁装配包括闭锁杆、限位杆、闭锁铜套、限位铜套、闭锁定位板、闭锁固定座、闭锁螺母、限位杆压缩弹簧、闭锁手把、锁块和门;闭锁铜套与前面板的圆孔过盈配合安装;闭锁杆的一端与闭锁铜套间隙配合安装,另一端与闭锁定位板固定;限位铜套与前面板的圆孔过盈配合安装;限位杆的一端在限位杆压缩弹簧的弹力和闭锁螺母的压力作用下固定在闭锁固定座的内部,中间部分与限位铜套间隙配合安装,另一端与闭锁定位板固定;闭锁固定座与前面板固定;闭锁螺母与闭锁固定座螺纹连接安装在闭锁固定座的内部;闭锁手把的端部与闭锁螺母的方孔间隙配合安装;锁块与前面板连接,门的闭锁孔对正闭锁杆的一端;
上下活动杆的轴线与限位杆的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上下活动杆的上下运动可进出限位杆的豁口位置;
隔离开关右端方杆与偏心轮的方孔间隙配合安装,其底部与顶板固定;行程开关固定在前面板上,行程开关的触动部分恰好与闭锁定位板保持接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安装方便,适用性广;
(2)本实用新型偏心轮的旋转运动带动隔离开关的方杆旋转运动和上下活动杆的上下运动,隔离开关的方杆旋转运动可实现隔离开关的状态切换(停止、工频或变频),上下活动杆的上下运动可控制门处于闭锁状态或解锁状态;
(3)在门闭锁装配中,两个闭锁杆通过闭锁定位板实现与限位杆的同步运动,闭锁杆进、出门的闭锁孔可实现门的闭锁或解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钮装配与合闸手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门闭锁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钮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偏心轮与上下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结合图1,一种矿用变频器的闭锁装置,包括按钮装配、合闸手柄装配、上下活动杆装配、门闭锁装配、隔离开关15和行程开关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64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