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捻线器转子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8988.8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8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陆国兴;吕昌法;汪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7/04 | 分类号: | D01H7/04;D01H13/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慧宜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6 | 代理人: | 彭娅 |
地址: | 44300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捻线 转子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中的捻线器领域,特别是一种捻线器转子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用于捻线的带捻线转子的捻线器,专利文献的公开号为CN100552108C,其结构为:转子架上方出线端与导纱管固定联结,下方进纱线端与平衡盘固定联结,导纱管轴线与平衡盘同轴,平衡盘上设置瓷圈。转子架中部空档中近下方处安装一个瓷圈和一只转动的组合滚轮,其端面设置瓷圈。组合滚轮由安装在转子架中的轴支承,其轴线与导纱管的轴线垂直并相交,滚轮围绕该轴转动。转子架上方与导纱管连接,捻线转子机构围绕转子座的中心轴线可灵活旋转,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但是对于使用该捻线器的直捻机,为了稳定、可靠保证加捻线内外纱线的等长指标,在加捻纱线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捻线品种或工艺要求对内纱张力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要求的用户就存在现有的一种用于捻线的带捻线转子的捻线器,无法可靠保证两股张力波动的内外纱线进入捻线前的张力相等和均匀,从而导致合股后的内外纱线不等长差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捻线器转子机构,能将两股张力波动的内外纱线进入捻线前的张力不相等差异变小和均匀,使合股后的内外纱线不等长差异变小。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捻线器转子机构,转子架的上部与导纱管固定连接,转子架的下部与平衡盘固定连接,在平衡盘上设有第一瓷圈,转子架内设有第二瓷圈,转子架底部端面设有第三瓷圈,在转子架中空部靠近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第一滚轮位于第二滚轮的下方,第一滚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滚轮的直径。
第一滚轮的轴线与水平面具有一夹角。
第一瓷圈和第二瓷圈的出线口位于靠近第一滚轮较低的一端。
第一滚轮的轴线与转子架第一对称平面偏移第一间距,第二滚轮的轴线与转子架第一对称平面偏移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第一瓷圈和第二瓷圈的出线口位于转子架第一对称平面的同侧;
第一瓷圈和第二瓷圈的出线口位于与转子架第一对称平面垂直的第二对称平面的同侧。
第一瓷圈和第二瓷圈的轴线的延长线与转子架旋转轴线相交。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内设有双联轴承。
转子架的顶部与捻线器座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
转子架的底部与捻线器座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捻线器座与锭罐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捻线器转子机构,通过采用内置双滚轮的结构,通过平稳的阻尼使卷绕在滚轮上的纱线的张力均匀。可靠保证加捻线内外纱线等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选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三瓷圈1,第一滚轮2,端盘201,第一滚轮壳体202,第一滚轮密封件203,第一滚轮端盖204,第一滚轮轴205,第一滚轮轴线206,第一滚轮轴套207,捻线器座3,第二滚轮4,第二滚轮壳体401,第二滚轮端盖402,第二滚轮轴403,第二滚轮垫圈404,导纱管5,转子架6,第四瓷圈7,双联轴承8,第二瓷圈9,平衡盘10,第一瓷圈11,转子架旋转轴线12,转子架第一对称平面13,第二对称平面14,夹角a,第一间距C,第二间距D。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中,一种捻线器转子机构,转子架6的上部与导纱管5固定连接,转子架6的下部与平衡盘10固定连接,在平衡盘10上设有第一瓷圈11,转子架6内设有第二瓷圈9,转子架6底部端面设有第三瓷圈1,在转子架6中空部靠近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滚轮2和第二滚轮4。由此结构,能将两股张力波动的内外纱线进入合股前的张力不相等差异变小和均匀,使合股后的内外纱线的不等长差异变小。
优选的方案如图1~4中,第一滚轮2位于第二滚轮4的下方,第一滚轮2的直径大于第二滚轮4的直径。由此结构,避免合股线与滚轮4之间的干涉。
优选的方案如图1~5中,第一滚轮2的轴线与水平面具有一夹角a,优选的夹角为5~8°,本例中采用6°。由此结构,有利于圈和圈保持间距,避免纱线之间的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未经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8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储纬器的纬纱张力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纺织机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