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船用测深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9625.6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8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任世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付博宇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测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船舶舱柜测深所用的测深尺,具体是指,能够用 于测量曲度超过30度或管内弯曲两次的测深管。
背景技术
为了计算船舶舱柜的舱容,需要测量舱柜的液位高度。通常,船舶舱柜 会设置液位传感器来测量舱柜液位。但为了校核液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是否 准确,需要进行手动测深。手动测深通过测量的船舶舱柜配备的测深管实现。 测深管是从甲板上延伸至舱柜底部的管子。使用时,将测深尺伸入测深管中, 待测深尺到达舱柜底部后,抽出测深尺,按照测深尺上浸湿的长度,并通过 液位校正,确定舱柜中液位的高度。图1为船标CB/T3778-1999中的测深尺, 是长度约270mm的钢制长条,在长条顶部通过旋转轴与其他长条连接。在使 用的时候,由于钢制长条是刚性的,能够保证在测深管狭小的范围内,尽量 保持伸直状态,以减小因为弯曲引起的测量误差。每个钢条测量长度L为 250mm,每10mm有刻度,以方便读数。现有船标的测深尺,在测深管内径为 60mm和40mm的时候,在测深管弯曲度在30°以内或者仅弯曲一次时能够正 常使用。如图4和图5所示,当测深管曲度超过30度或测深管弯曲两次时, 测深尺将被卡死在测深管中,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船用测深尺,在测深 管曲度超过30度或弯曲两次时也能正常使用。
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船用测深尺,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数根钢条、数个硬质弹性小球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将钢条和硬 质弹性小球依次间隔串接在一起,钢丝绳固定在钢条上并从硬质弹性小球中 心穿过,所述每根钢条的长度为240mm,钢条上每隔10mm设有刻度标记,所 述硬质弹性小球的直径为10mm。
作为优选,所述钢丝绳通过锁位螺栓固定在钢条上。
作为优选,所述硬质弹性小球为橡胶球。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每段钢条的长度为240mm,外加1个具有微小形变 的硬质弹性小球(橡胶球)的长度为250mm,钢条上,每隔10mm将有刻度标 记。这样,每段测深尺与船标中的长度保持一致,以方便船员使用。每段测 深尺的钢条通过锁位螺栓固定在钢丝上。每段测深尺通过钢丝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长的测深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每段测深尺由钢条和硬质橡胶球组成,故本实用新型中的测深尺在 测深管中将不会出现大的弯曲,保持在伸直状态,从而不会造成大的误差。 橡胶球具有一定的微小形变能力,可以大大的改善每段测深尺直接的柔度连 接,使测深尺弯曲更大的角度。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在测深管管状更恶劣的 情况下,从而拓展了测深尺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船标CB/T3778-1999中的测深尺。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钢条、硬质弹性小球及钢丝绳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船标测深尺在测量内径为60mm、弯曲度为50°的测深管时 的示意图。A点为卡死位置。
图5为现有的船标测深尺在测量内径为40mm、弯曲两次的测深管时的示 意图。A点为卡死位置。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在测量内径为60mm、弯曲度为50°的测深管时的示 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测量内径为40mm、弯曲度为40°的测深管时的示意 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测量内径为40mm、弯曲两次的测深管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 并非对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显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付出创 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船用测深尺,它包括数根钢条1、数个硬 质弹性小球2和钢丝绳3,所述钢丝绳将钢条和硬质弹性小球依次间隔串接在 一起,钢丝绳固定在钢条上并从硬质弹性小球中心穿过,所述每根钢条的长 度为240mm,钢条上每隔10mm设有刻度标记,所述硬质弹性小球的直径为 10mm,钢条与硬质弹性小球的总长度为250mm,与船标中的长度保持一致,以 方便船员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96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