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9925.4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2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冉全;罗忠富;刘珍贤;符露;康蓓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8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跌水 联动 生物 转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生产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对作为农村和城市水源地的湖泊和河流造成大量污染,严重威胁着本来就不富裕的饮用水资源。
然现有的污水处理方式中,一般都是采用电力驱动或部分电力驱动实现对污水进行厌氧及充氧工艺,由于要采用电力驱动,使得该污水装置的运行需要电力驱动,使得成本较高,后期维修难度大,且风险性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的跌水联动生物转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包括初沉池、跌水充氧池、水解酸化池及生物转盘充氧池,上述结构依次连通且初沉池的出水口位置高于跌水充氧池,其中位于跌水充氧池中叶轮的叶片位于初沉池出水口的正下方,所述跌水充氧池中叶轮的转动轴一与生物转盘中对应生物转盘的转动轴二采用联动方式且通过地势落差实现叶轮驱动转动一转动同时驱动转动轴二转动。
前述的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中,所述初沉池、跌水充氧池、水解酸化池及生物转盘充氧池的水平截面都为矩形结构,彼此间以两两对应方式分布形成一个矩形结构一,其中跌水充氧池与生物转盘充氧池在横向或竖向对应且叶轮的转动轴一与生物转盘的转动轴二在同一轴向上且彼此联动,该设计结构能采用最少的土地占用空间,达到对整个污水流程进行处理,大大节约了成本且便于后期维护,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二设置在同一轴向上使得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二之间的连接结构大大减少,节约成本且彼此间连接稳定可靠,便于后期维护或更换,。
根前述的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中,所述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二采用同一根转动轴方式实现对叶轮和生物转盘支撑及驱动,由于转动轴一与转动轴二在同一轴向上,采用一个转动轴不但能有效保证叶轮与生物转盘连接稳定,且成本低廉。
前述的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中,在跌水充氧池与水解酸化池间设置水渠且该水渠位于上述结构所形成的矩形结构一内,水渠的设置不但保证了整个工序正常运行,且不会破坏上述装置分布的布局,大大节约了土堆占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依靠地势落差带动生物转盘,以实现生物脱氮除磷所需要的O–A-O–A环境主要特点是采用跌水实现一次充氧,并带动生物转盘转动,出水进入厌氧环境,通过厌氧环境后再进入另外一个生物转盘,此生物转盘与跌水池联动,从而实现无动力消耗,就在工艺过程中实现二次充氧,达到生物脱氮除磷所需要的O–A-O–A环境。该工艺依靠地势落差,完全实现无动力消耗运转,提高净化程度和脱氮除磷效果,且占用面积小,后期维护简单,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3为附图1的B-B剖视图;
附图4为附图1的C-C剖视图;
附图5为附图1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跌水联动生物转盘,如附图所示,包括初沉池1、跌水充氧池2、水解酸化池3及生物转盘充氧池4,上述结构依次连通且初沉池1的出水口位置高于跌水充氧池2,其中位于跌水充氧池2中叶轮5的叶片位于初沉池1出水口的正下方,所述跌水充氧池2中叶轮5的转动轴一6与生物转盘4中对应生物转盘7的转动轴二8采用联动方式且通过地势落差实现叶轮5驱动转动一6转动同时驱动转动轴二8转动。
其中初沉池1、跌水充氧池2、水解酸化池3及生物转盘充氧池4的水平截面都为矩形结构,彼此间以两两对应方式分布形成一个矩形结构一,其中跌水充氧池2与生物转盘充氧池4在横向或竖向对应且叶轮5的转动轴一6与生物转盘7的转动轴二8在同一轴向上且彼此联动,该转动轴一6与转动轴二8可采用同一根转动轴方式实现对叶轮5和生物转盘7支撑及驱动,在跌水充氧池2与水解酸化池3间设置水渠9且该水渠9位于上述结构所形成的矩形结构一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9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水污泥制浆机
- 下一篇:一种臭氧联合曝气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