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井套管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0870.4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5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吴桂强;张同响;余勇;徐涛;宋卫文;方树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3/01 | 分类号: | E21B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周静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井 套管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套管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井套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油井套管主要包括表层套管以及位于表层套管内的生产套管,生产套管的 上端通过法兰和套管四通连接,采油树及相应的生产管线则通过套管四通和生 产套管连接。在油井正常生产过程中,表层套管、生产套管以及套管四通之间 的相对位置应当保持不变。但是由于地面沉降、套管变形等原因会出现生产套 管相对于表层套管上窜的问题。生产套管上窜会导致采油树及相应的生产管线 稳定性变差,采油树及相应的生产管线会随着抽油机的运转上下运动,使生产 管线弯头处焊缝出现疲劳裂缝,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
目前常用的防止生产套管上窜的方法主要有:
(1)将生产套管与表层套管法兰焊接在一起;
(2)首先将油井井口生产管线全部割断,然后将生产套管强行顶起,再在 表层套管法兰与生产套管之间加入一定厚度的环形铁,来提前释放生产套管上 窜的力,最后再将井口生产管线重新焊接。
综上,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 题:现有的防止生产套管上窜的方法操作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的油 井套管固定装置。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油井套管固定装置,所述油井套管固定装置用于将套管四通、生产套 管以及表层套管连接为一个整体,防止生产套管上窜;所述油井套管固定装置 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以及支撑固定部件;所述第一连 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均为环形,分别套设在所述表层套管、生产 套管以及套管四通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上设 置有连接孔;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包括压板、第一连接杆、千斤顶以及第二连接 杆;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第二连 接件下方;所述第三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压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压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千斤顶位于所述压板和 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用于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所述支撑固定部件沿所述 生产套管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为通孔;所述第一 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为螺纹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连 接件的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孔后穿入所述压板上的第一固定孔,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母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 压板上的第二固定孔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孔并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千斤顶为螺旋千斤顶。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千斤顶包括套筒以及螺纹杆;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第 一连接件上,所述螺纹杆穿入所述第一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支撑固定部件沿所述生产套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支撑固定部件的数量为3~6组。
优选地,所述支撑固定部件的数量为4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表层套管法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生产套管法 兰,所述第三连接件为套管四通下法兰。
优选地,所述压板的长为190mm,宽为60mm,厚为6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内径为3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井套管固定装置中,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套设 在表层套管上的第一连接件和压板,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套设在生产套管上的 第二连接件、套设在套管四通上的第三连接件以及压板,从而将表层套管、生 产套管以及套管四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利用千斤顶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 力支撑生产套管,从而防止表层套管、生产套管以及套管四通之间发生相对运 动,进而防止生产套管上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井套管固定装置可以 在不停井、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安装,操作简单,施工效率高, 成本低,没有安全隐患。还可以通过调节千斤顶使井口对中,解决井口偏磨、 光杆磨损、加盘根后跑油等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0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