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扰流持液层的脱硫吸收塔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2195.9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7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代旭东;曲守信;徐华春;徐奇;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111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扰流持液层 脱硫 吸收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湿法烟气脱硫的烟气吸收塔,特别是一种具有扰流持液层的脱硫吸收塔,属于环保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因其脱硫效率高、运行稳定、吸收剂价格低廉易得等优势,占据了火电厂烟气脱硫大部分市场。吸收塔是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设备,吸收塔的性能与造价在脱硫系统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气液接触型式的不同,可以把湿法脱硫的吸收塔分为喷淋塔、填料塔、鼓泡塔、液柱塔四种型式。由于喷淋塔结构简单、操作与维护方便、气液接触良好、脱硫效率高而且在工程上的应用比较成熟,因此,喷淋塔是目前脱硫工艺的主流塔型,吸收区普遍采用空塔喷淋的方式。
普通的烟气喷淋吸收塔自下而上依次是浆液池区、烟气吸收区和除雾区。烟气从烟气吸收区下部进入吸收塔,吸收区内一般设3-5层喷淋管,每个喷淋管布置多个雾化喷嘴,喷淋浆液经雾化喷嘴雾化后向下喷淋并以弥散的雾状下降到浆液池区,与自下而上的烟气接触传质。经过气液接触后的烟气携带大量液滴,通过吸收塔上部除雾区的除雾器截留分离出大部分液滴后排出吸收塔。浆液池的功能是接受和储存吸收浆液,溶解石灰石,鼓风氧化CaSO3,结晶生成石膏。
在空塔喷淋中,气体和浆液接触通过吸收塔浆液喷雾来完成,烟气与喷淋浆液在吸收区反向接触,烟气中的SO2向喷淋浆液中扩散传质的过程对吸收塔脱硫效率起着关键作用。而喷淋浆液对烟气中SO2的吸收反应速率取决于烟气与浆液的相对速度、有效传质面积、接触时间等多种因素,为使烟气与喷淋浆液充分接触,工程上一般采用多层喷淋的模式,每层喷淋均匀布置大量喷嘴的方式。在脱硫的同时,烟气中的部分微细粉尘也被喷淋浆液捕集,从而实现一定的除尘效果。
目前,电厂用煤燃煤含硫量波动较大,经常超出脱硫装置设计值,与此同时,国家对燃煤电厂SO2和粉尘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对SO2的排放标准大幅提高,特别是重点区域内排放浓度不得超过50mg/Nm3甚至更低,粉尘排放不得超过10mg/Nm3甚至更低。这对脱硫吸收塔的脱硫效率及协同除尘效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原有脱硫装置面临增效改造,新建脱硫装置需要选择脱硫效率高、协同除尘效果好、净化深度高的脱硫技术及工艺。
现有的在传统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脱硫技术主要有单塔双循环技术、双塔串联技术、单、双托盘技术等。单塔双循环技术和双塔串联技术具有高效、稳定的优点,但是缺点是造价昂贵,比传统脱硫系统造价提高40-50%;单、双托盘技术托盘制造工艺复杂,造价较高,且易发生堵塞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提高脱硫效果和除尘效果的具有扰流持液层的脱硫吸收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扰流持液层的脱硫吸收塔,包括吸收塔塔体,所述吸收塔塔体内具有喷淋层,其特征在于:在喷淋层下方设置扰流持液层,所述扰流持液层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若干层扰流层,每层扰流层又由多根相互平行的扰流柱组成,每层扰流层中的多根扰流柱均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设置,所述扰流柱的两头分别固定在吸收塔塔体内壁上;上下相邻的两层扰流层中的扰流柱相互平行并交错设置。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扰流持液层中平均分布多个模块框架,所述模块框架由四块竖板围绕组成,每个竖板平行于气流方向;所述扰流层上的扰流柱位于模块框架内,扰流柱固定在竖板上;所述模块框架上设置用于固定在吸收塔塔体上的支撑组件。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柱截面直径为40mm~100mm,每层扰流层中相邻的两根扰流柱之间间距为20mm~150mm,上下相邻的两层扰流层之间的间距为40mm~150mm。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模块框架的矩形结构截面的长宽比为1:1~2:1。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模块框架靠近吸收塔塔体的内壁处设置合金多孔板。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21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 下一篇:LED灯散热结构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