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7463.6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7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马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B63C11/4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刘翠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水下 装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拖曳的水下吊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新 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设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都给水下吊放装置的研制提出了越 来越高的要求,而其中水下吊放装置能否稳定的工作成为整个探测工作的先决条 件。水下吊放装置在研制以及使用以来,也陆续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又以装置在 复杂的水下使用环境中,对目标检测及跟踪不够稳定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水下吊放 装置由于流水及波浪的作用,使得探测角度和方位不稳,进而致使探测的精度不够 准确。
为了提高装置的水下稳定性,现阶段可以采用给水下吊放装置加装可姿态调整 的电子装置,使得装置可以随时可以调整探测姿态;但加装姿态调整的电子装置需 要较大的功率匹配等电子装置,装置的复杂程度将会大大增加,另外过多的电子设 备也会为装置引入噪声信号,影响装置的探测精度。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实用新型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 的资料。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新型水下吊 放装置的湿端结构。该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解决了现有水下吊放装置在流 水及波浪的作用下,目标检测及跟踪不够稳定的问题,主要由吊放装置和吊放装置 导流罩构成。整个吊放装置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一体化流线型设计,并优化吊放装置 的重浮心位置,提高了海流作用下湿端姿态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包括中间连接体、设置 于中间连接体顶部的手柄结构以及设置于中间连接体底部的导流罩;所述中间连接 体、手柄结构以及导流罩之间形成一体化流线型结构,其中,一体化流线型结构的 重心靠近导流罩的底部,一体化流线型结构的浮心靠近手柄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上设有多个透水孔。
优选地,所述手柄结构包括:侧壁以及设置于侧壁上的手柄通孔,其中,所述 侧壁的一侧边缘连接于中间连接体顶部的边缘处,所述手柄通孔包括对称设置的第 一通孔以及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体的顶端在手柄结构的内部设有吊放接口和端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其在湿端结构稳定性设计 上:由于在海流速度较高的环境下使用水下吊放装置时,由于水流冲击作用引起的 湿端姿态倾斜会对目标探测和测向精度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减少海流引起的湿 端倾斜和振动,在湿端的上下两端面进行了流线型导流设计。同时根据仿真和调研 结果表明,让湿端的重心位于浮心下方并尽量拉开距离,有利于湿端稳定,因此在 充分分析内部比重结构,优化整合结构配置,尽量拉开重浮心位置,使重心尽量靠 下,减小姿态角,增强湿端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端结构得到了优化设计,采用流线型一体化设计,并 优化湿端结构的重心浮心位置,提高海流作用下湿端姿态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改善了水下吊放装置在水流中的姿态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使得水下吊放装置在水下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4、本实用新型使得其在水下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对复杂环境的适应 能了得到提高。
5、本实用新型相对于那些给探测装置加装姿态调整电子装置的技术方案,具 有设计简单、造价低、可维修性高,操作方便以及不易引入噪声等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 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手柄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新型水下吊放装置的湿端结构俯视图;
图5为导流罩侧视图。
图中:1为中间连接体,2为手柄结构,3为导流罩,4为吊放接口,5为端口, 6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74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施工辅助支架
- 下一篇:一种伸缩可拆装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