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8273.6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5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毅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胸腔 引流 细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背景技术
胸膜腔由胸腔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潜在性腔隙,当病人的胸 腔内存在积气和/或积液时,可能会导致肺塌陷,呼吸功能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现在医学上对这类病人一般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排出胸腔内的积气和/或积 液。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另一端接入比胸腔位置更低的水 封瓶,以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目前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浓胸的引流,对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自发性气胸,传统的治疗方法上取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液前线第 4-5肋间,在局部麻醉下沿肋骨上缘平行作1.5-2cm的皮肤切口,用套管针穿刺 进入胸腔膜,拔去针芯,通过套管将灭菌胶管插入胸腔。
现有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主要有肋间粗管(20-25Fr)和肋间细管(6-10Fr)。 相对于肋间细管,肋间粗管操作简单,又可以引流大部分不是特别粘稠的液体, 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使用肋间粗管时,需要切开皮肤,沿肋骨上缘伸 入血管钳,分开肋间肌肉各层直至胸腔;见有液体或气体涌出时立即置入引流管。 以丝线缝合胸壁皮肤切口,并结扎固定引流管,敷盖无菌纱布。引流管末端连接 至水封瓶,水封瓶置于病床下不易被碰倒的地方。肋间促管需要切开皮肤,因此 造成的损伤较大,且可能伤及肋间动脉,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活动不便。
肋间细管常用于引流气胸、胸腔非血性积液或引流后向胸腔注入药物等,采 用肋间细管与传统胸腔穿刺相比,有诸多优点,如可以避免多次胸腔穿刺,对患 者造成的损伤小,患者痛苦小且活动方便等,但是目前临床常用中心静脉穿刺管 改装,并没有专门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微创细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临床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门用于气胸引流或液 胸引流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细管,所述引流细管包括体内段和体 外段,所述体内段的空心管体和所述体外段的体外管均为中空管道,所述空心管 体与所述体外管连通;所述空心管体的管壁外侧设有至少2个包覆管壁的固定气 囊,所述固定气囊分别与各自的注气通道连接;所述空心管体外周面还包含侧孔, 所述侧孔与所述空心管体的空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注气通道紧密贴附于所述空心管 体的外周面,在空心管体位于固定气囊与体外管之间的管壁延伸,并从体外管的 管壁引出,连接单向阀,向所述固定气囊充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不与体外管连接的一端为 半球形、锥形中的一种,优选为锥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锥形顶端设有顶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孔的个数为1-10个,优选为 3-8个,更优选为4-6个;所述侧孔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锥形端部,所述侧孔 用于引流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并防止堵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侧孔关于所述体内段中心线对称 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外形为C型、直线型或 波浪型中的一种,优选为C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长度为10-30cm, 优选为15-25cm,更优选为18-2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气囊为长方体、正方体、球 体、椭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椭球体、圆柱体、圆锥体 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更优选为椭球体。
其中一所述固定气囊位于所述空心管体的中部,另一所述固定气囊距离所 述空心管体锥形端的长度为所述空心管体总长度的2/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一所述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 体锥形端8-10cm,另一固定气囊距离所述空心管体锥形端13-1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气囊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 同时使用,优选为单独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心管体的外周上还包含指示刻 度,所述指示刻度用于指示体内段插入体内的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毅,未经杨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82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