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8791.8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9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动振;王旋;高艺;王建伟;孙雷;徐进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亿利洁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02 | 分类号: | F23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传标;陈庆超 |
地址: | 0170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调风旋流煤粉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锅炉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
背景技术
工业级煤粉锅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规模应用,该项技术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国内于2005年开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煤粉燃烧技术是该项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目前包括电站锅炉燃烧技术国内普遍以引进为主,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的电站煤粉燃烧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德国由于国情和能源结构问题其工业锅炉煤粉燃烧技术最为先进和发达。
国内煤粉燃烧技术主要分为浓淡燃烧、钝体燃烧和旋流燃烧技术,在大量工程实践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亿利洁能公司开发出工业锅炉双调风旋流低氮煤粉燃烧器。
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动力燃料要以煤炭为主,比例为70%左右。
目前我国工业锅炉煤粉燃烧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德国的地域较小煤种以褐煤为主,品种单一,其燃烧技术煤种适应较为单一。该技术对煤种的低位热值、无灰干燥基挥发份、灰份、水分要求较高。
2、燃烧器配置方式和数量不够合理,在运行过程中燃烧系统存在结渣、结焦现象。
3、负荷调整适应性较低,煤粉燃尽率不够理想,不适合于目前的节能要求。
4、燃烧火炬特性调节手段有限,与热力系统匹配性较差。
5、煤粉燃烧不够稳定,系统存在爆燃现象,影响锅炉系统安全运行。
6、自动检测控制系统不够合理,操作性较差,无法实现自动运行。
7、燃烧系统燃料与配风系统设计不够合理,NOx原始排放浓度较高,达到500mg/Nm3左右,不适合于目前环保要求,尾部NOx治理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该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能够实现低氮燃烧,且提高燃料的燃尽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该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包括一次风粉管道,套设于该一次风粉管道外侧的内二次风管道,套设于该内二次风管道的外二次风管道,所述一次风粉管道内设置有用于点燃煤粉的自动点火装置,所述一次风粉管道内设置有风粉强旋流雾化装置。
优选地,所述风粉强旋流雾化装置为旋流强度可调节式雾化装置。
优选地,所述内二次风管道内设置有内旋流叶片,该内旋流叶片套设在所述一次风粉管道上。
优选地,所述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还包括调节所述内二次风的旋流强度的第一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内旋流叶片从前向后逐渐缩小地延伸,所述内二次风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调节装置为第一螺杆,该第一螺杆螺纹拧紧到所述第一螺帽上,且该第一螺杆的一端固定到所述内旋流叶片的后端,另一端穿过所述外二次风管道延伸至外侧。
优选地,所述外二次风管道内设置有外旋流叶片,该外旋流叶片套设在所述内二次风粉管道上。
优选地,所述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还包括调节所述外二次风的旋流强度的第二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外旋流叶片从前向后逐渐缩小地延伸,所述内二次风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为第二螺杆,该第二螺杆螺纹拧紧到所述第二螺帽上,且该第二螺杆的一端固定到所述外旋流叶片的后端,另一端穿过所述内二次风管道和所述外二次风管道延伸至外侧。
优选地,所述自动点火装置为可伸缩式的自动点火装置。
优选地,所述外二次风管道的出气端形成为锥形的外扩口,该外扩口在所述燃烧器的轴向上凸出于所述内二次风管道的出气端。
优选地,所述一次风粉管道包括弯头段和与该弯头段可拆卸连接的直管段,一次风粉给料系统从该弯头段的进口进入。
优选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燃烧控制系统和与该燃烧控制系统电连接的上位机PLC或DCS系统,该燃烧控制系统包括所述自动点火系统、运行程控系统、图像火检系统、红外线火检系统、氧含量烟气成分分析系统、外二次风风压风量检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亿利洁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亿利洁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87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