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蜂窝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12457.X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6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侯治国;成夙;张海军;吴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泓鑫数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7/00 | 分类号: | B25J17/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高志光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 碳纤维 复合材料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末端连接件,具体涉及一种蜂窝碳纤维复合材料末端执行器连接件。
背景技术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等组成。根据关节配置型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
现有工业机器人末端与各种执行器产品在连接时需要连接件进行连接,如夹具的主体结构、框架、连接件等,这些连接件通常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制作而成,连接件自身比较重,对机器人有效载荷的充分使用影响很大,增加了机器人的应用成本,甚至影响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工业机器人末端连接件重量大,增加了机器人的额外负载,有效载荷利用率低,应用成本高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蜂窝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碳纤维层、蜂窝层、下碳纤维层、两组铆接衬环和多个空心铆钉,上碳纤维层、蜂窝层和下碳纤维层由上至下依次固接成一体,上碳纤维层、蜂窝层和下碳纤维层的上端面分别均布对应设有多个连接通孔,上碳纤维层和下碳纤维层的外侧分别设有一组铆接衬环,每组铆接衬环上设有多个铆接通孔,铆接通孔的位置与连接通孔的位置对应,每个连接通孔内分别插装有一个空心铆钉,两组铆接衬环之间通过多个空心铆钉铆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主体采用碳纤维层和蜂窝层复合制作而成,极大地降低了连接件自身的重量,采用此结构的主体结构、框架、连接件等连接构件,其重量轻、强度和刚度高,实现了结构件的轻量化,提高了机器人的有效载荷,降低了机器人应用成本,延长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碳纤维层1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蜂窝层2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铆接衬环4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蜂窝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构件包括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下碳纤维层3、两组铆接衬环4和多个空心铆钉5,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和下碳纤维层3由上至下依次固接成一体,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和下碳纤维层3的上端面分别均布对应设有多个连接通孔6,上碳纤维层1和下碳纤维层3的外侧分别设有一组铆接衬环4,每组铆接衬环4上设有多个铆接通孔4-1,铆接通孔4-1的位置与连接通孔6的位置对应,每个连接通孔6内分别插装有一个空心铆钉5,两组铆接衬环4之间通过多个空心铆钉5铆接。
如此设计采用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下碳纤维层3的夹芯结构制作成连接构件,连接通孔6的外侧通过铆接衬环4进行加固,并通过空心铆钉5进行铆接,防止连接通孔6在与其他机构进行连接时发生变形,增强了整个连接构件的强度,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下碳纤维层3的夹芯结构降低了其结构自身的重量,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减少动力源的负荷,且采用如此结构的连接构件强度和刚度高,运动过程轻便精确。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多个连接通孔6的位置分别均布设置在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和下碳纤维层3上端面的四周边缘及中部。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此设计连接通孔6的位置可以适用于连接构件的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每组铆接衬环4包括外衬环4-2和内衬环4-3,外衬环4-2和内衬环4-3分别均布设有多个铆接通孔4-1,外衬环4-2设置在上碳纤维层1和下碳纤维层3的四周边缘,外衬环4-2上的铆接通孔4-1的位置与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和下碳纤维层3上端面的四周边缘的连接通孔6相对应,内衬环4-3上的铆接通孔4-1的位置与上碳纤维层1、蜂窝层2和下碳纤维层3上端面的中部的连接通孔6相对应。其他组成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如此设计使铆接衬环4适用于连接通孔6的位置,将连接通孔6连接成整体,增强整个连接构件的强度,有效地防止发生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泓鑫数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泓鑫数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124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