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六自由度半主动减振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13732.X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9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照波;程明;潘忠文;杨树涛;焦映厚;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度 主动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台,具体涉及一种六自由度半主动减振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人造卫星已经应用在通讯、导航、环境监测、地质勘探、测绘和军事等领域。然而,卫星在发射过程中经受的振动环境非常恶劣,这往往会造成卫星发射失败。另外,随着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上携带的精密化仪器设备对卫星的动力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采用振动控制措施,恶劣的力学环境将会导致卫星携带的精密仪器精度大大降低甚至设备破坏,卫星与火箭之间的连接结构通常是锥壳式适配器或钢架式结构,结构的刚度较大、阻尼小,环境载荷直接从星箭界面传递到卫星,常常导致卫星的动力学环境超标。星箭减振技术是利用一套减振装置代替原来的连接结构,通过振动控制来达到减振目的。被动减振控制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很难在共振区和高频区同时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主动减振控制能够达到很好的减振效果,但对能源需求量较大,这很难满足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半主动减振控制通常是利用智能材料的智能特性,在不需要提供很多能源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与主动减振控制相差不多的减振效果,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之间的适配器基本上属于刚性连接件,基本上不具有减振作用,而现有星箭减振装置大多存在结构重量大、可靠性低等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六自由度半主动减振平台,它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六自由度半主动减振平台,包含上平台下平台、上球铰、下球铰、上球铰座、下球铰座以及支腿构件,所述的上球铰安装在上球铰座上,上球铰座固定在上平台的下端面,下球铰安装在下球铰座上,下球铰座固定在下平台的上端面;所述的支腿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夹具、上轴套、磁流变阻尼器、套环、拉压力传感器、圆盘、螺杆、下轴套和弹簧,上轴套的一端与上球铰相连,上轴套的另一端与磁流变阻尼器相连,夹具将位移传感器固接在上轴套上,拉压力传感器的一端通过套环与磁流变阻尼器相连,拉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通过套环与螺杆相连,圆盘与螺杆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下轴套的一端与螺杆相连,下轴套的另一端与下球铰相连,所述的弹簧一端与上轴套连接,弹簧另一端与下轴套连接。
所述上平台上设有环状滑槽,上球铰座的安装位置在环状滑槽中进行滑动调整;下平台上设有环状滑槽,下球铰座的安装位置在下平台的环状滑槽中进行滑动调整;支腿构件的长度通过旋动螺杆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磁流变阻尼器在不通电的状态下就具有一定的阻尼特性,因此本减振平台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即使半主动控制策略失效,减振平台依靠弹簧和磁流变阻尼器的作用,仍然具有较好地被动减振效果;本减振平台采用半主动控制策略,在保证结构布置紧凑、质量较轻的前提下,仍然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这有利于星箭减振技术的推广;本减振平台的结构可以针对不同型号的卫星进行适当调整,来满足不同的减振性能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也是利于星箭减振技术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腿构件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速传递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六自由度半主动减振平台,包含上平台1、下平台5、上球铰6、下球铰16、上球铰座2、下球铰座4以及支腿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球铰6安装在上球铰座2上,上球铰座2固定在上平台1的下端面,下球铰16安装在下球铰座4上,下球铰座4固定在下平台5的上端面;所述的支腿构件3包括位移传感器7、夹具8、上轴套9、磁流变阻尼器10、套环11、拉压力传感器12、圆盘13、螺杆14、下轴套15和弹簧17,上轴套9的一端与上球铰6相连,上轴套9的另一端与磁流变阻尼器10相连,夹具8将位移传感器7固接在上轴套9上,拉压力传感器12的一端通过套环11与磁流变阻尼器10相连,拉压力传感器12的另一端通过套环11与螺杆14相连,圆盘13与螺杆14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下轴套15的一端与螺杆14相连,下轴套15的另一端与下球铰16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137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装于多功能电动轮的磁流变减振器
- 下一篇:Z轴直流电磁制动器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