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废旧铅酸蓄电池垛的四柱隔板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0763.6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3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群;杨金堂;林孝毅;柯昌美;许海;万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D19/28 | 分类号: | B65D19/28;B65D19/3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琳萍 |
地址: | 5578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旧 蓄电池 隔板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物资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废旧铅蓄电池进行码垛、存储、运送、拆垛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过程中,通常是将废旧铅酸蓄电池放置在塑料托盘或木质托盘上,并通过多层码放形成电池垛,由叉车将其运送至流水线上。由于回收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结构的完整性参差不齐,难免有壳体破损的蓄电池,而破损壳体漏出的酸液容易腐蚀托盘自身,使得托盘的重复利用性较差,同时,由于回收的废旧铅酸蓄电池规格并不统一,传统托盘结构并不利于废旧铅酸蓄电池码垛、存储、运送、拆垛的全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废旧铅酸蓄电池垛的四柱隔板托盘,其具有结构简单,强度高,便于堆放,多用性以及耐腐蚀性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废旧铅酸蓄电池垛的四柱隔板托盘,其特征在于四个立柱竖直间隔设置构成四柱,四个水平设置的横梁两两一组平行设置,且同一组的两个横梁两端分别固定在位于同一头的一组立柱上,每组横梁两端以及中点处均各自通过一个纵梁固定连接构成悬空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上平面沿水平方向固定有电池托架,电池托架水平面距离横梁顶端的距离大于电池高度;各立柱顶端装配或一体设置有对中凸体,立柱底端装配或一体设置有对中凹体,所述对中凹体与对中凸体相匹配使得对中凸体能够卡入对中凹体内以立柱多层竖向串接;位于同一头的两平行横梁在中点处设置横梁竖向支架,以中点处纵梁轴对称,各横梁竖向支架左右侧的悬空支撑框架下方空间构成叉车通道;位于同一侧的两平行长纵梁在中点处设置纵梁竖向支架,以纵梁竖向支架轴对称,各长纵梁竖向支架左右侧的悬空支撑框架下方空间也构成叉车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中点处纵梁轴对称,左右两侧以及中点处最底层的纵梁底面还固定有木条,各木条底面相平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中凸体的顶端为圆锥体,圆锥体由下至顶部的锥面倾斜角逐渐缩小;对中凹体底面往上方内部中心设置托盘堆放调整孔,孔径大于对中凸体的圆锥体最大直径,使得对中凸体易于对中卡入对中凹体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中凸体的圆锥体最下层锥面倾斜角γ在75°~85°之间,最顶端锥面的倾斜角α小于最下层锥面倾斜角γ,且倾斜角α在15°~60°之间;介于圆锥体最下层锥面和最顶端锥面的之间的周向锥面为倒角面,倒角面倾斜角β介于α与γ之间。由于倾斜角α较小,为托盘与托盘堆叠起到校正对中与导向作用,堆放后C面与对中凹体的D面相接触,在废旧铅酸蓄电池与四柱托盘的自重作用下,托盘与托盘之间处于稳定的自锁状态,以便废旧铅酸蓄电池在被推出的过程中,堆叠架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四柱隔板托盘前后的横梁不仅在运送废旧铅酸蓄电池过程中起到防滑漏的作用,同时在废旧铅酸蓄电池推出过程中起到导向的功能。优选除木条外的材料,均采用不锈钢制成,减少废旧铅酸蓄电池推出过程的摩擦力,并增加托盘的重复可用性。
相对于现有的普通托盘,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不锈钢材料,强度高,耐腐蚀性高,根据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工艺过程对托盘结构进行改进,并结合了木质托盘摩擦力大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托盘的可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既具备标准托盘的功能,又能满足废旧铅酸蓄电池的特殊要求,便于码垛、存储、拆垛、直线输送、直角输送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堆放后形成的堆叠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构成电池垛后用于链式输送机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构成电池垛后用于辊子输送机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包含的对中凸体1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包含的对中凹体4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主视图;
图8为对中凸体1与对中凹体4装配后的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用于废旧铅酸蓄电池垛的四柱隔板托盘如图1~8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贵州岑祥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07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