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水钻井船电力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43524.4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3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君治;高申德;李灿;陈深;曹思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003 安徽省安庆市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水 钻井船 电力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控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深水钻井船电 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船舶配套领域,国内船舶配套工业由于缺少长期持续的技术投 入,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国产化船舶电站设备装船率在较短的时间内 由70%左右急剧下降到当前的不足40%,且国内开展集成技术研究的设 备生产企业很少。
国内要实现海洋工程电站的国产化,首先,在系统的集成技术方 面需要解决针对负载的功能特性进行详尽的供电系统网络规划与功 能方案设计,系统的功率管理、监测报警策略制定与实现等一系列关 键技术,其次,包括大功率中压发电机、中压配电板及负载等海洋工 程电站关键设备的研制,力求突破传统技术与工艺的限制,向着模块 化、高功率密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发展。在这个趋势下,对于负 载特性、负载特性的检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深水钻井船电力 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好,可以适应恒扭矩、恒转速、 恒功率等不同测试需要,很方便的实现零扭矩和零转速启动,以达到 真正的无冲击软启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深水钻井船电力控制系统,其包括柴油机、发电机、中压配 电板和负载,其中柴油机输出至发电机,发电机输出至中压配电板, 中压配电板通过移相变压器输出至负载,所述负载由交流加载回馈系 统构成;所述交流加载回馈系统的电路构成为:变频电机通过扭矩传 感器与四象限电机相连接,四象限电机通过逆变器与变压器相连接, 所述变压器输出端与中压配电板相连接。
所述逆变器采用交流/交流逆变器。
所述的发电机通过断路器与中压配电板连接。
由于采用交流加载回馈系统,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为:四象限电 机,既可以作发电机运转,也可以作电动机运转;即既可以正向加载, 也可以反向加载,非常方便。且在额定转速以下可以保持恒扭矩加载, 0转速甚至反转,额定转速以上可以恒功率加载;具有恒扭矩(加载) 及恒转速(倒拖)两种工作方式以适应不同测试需要;且其可以在全 程转速(甚至在零转速下)和扭矩范围内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很方 便的实现零扭矩和零转速启动,以达到真正的对电网和机械的无冲击 软启动。且由于采用发电回馈加载,其具有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控制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好,可以 适应恒扭矩、恒转速、恒功率等不同测试需要,很方便的实现零扭矩 和零转速启动,以达到真正的无冲击软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 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深水钻井船电力控制系统,其包括柴油机1、发 电机2、中压配电板3和负载4,其中柴油机1输出至发电机2,发电机2 输出至中压配电板3,中压配电板3通过移相变压器5输出至负载4,所 述负载4由交流加载回馈系统6构成;所述交流加载回馈系统6的电路 构成为:变频电机7通过扭矩传感器8与四象限电机9相连接,四象限 电机9通过逆变器10与变压器11相连接,所述变压器11输出端与中压 配电板3相连接。
所述逆变器10采用交流/交流逆变器。
所述的发电机2通过断路器与中压配电板3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 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 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 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 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 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未经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35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