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57371.9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5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赖宝福;王剑玙;方银婵;马天江;李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80 | 分类号: | B60J10/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门槛 防水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防水密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SUV车型的涉水深度在逐年提升,如何实现车身的密封防水性,从而减缓汽车在涉水时乘员舱的进水速度已成为了一项挑战。在整个车身涉水过程中,外界水容易从车身钣金的各个焊接处(特别是最先与外界水接触的门槛)进入车辆内部(如驾驶室内),因此车辆门槛的下止口边的密封防水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车的涉水深度及涉水时间。
现有车辆门槛的下止口边均由几层钣金焊接而成,通常对门槛的下止口边部位基本上不做其它的防水处理,或者仅通过涂密封胶来防水。这种涂胶防水的方式,其防水效果较差,难以提高车辆的涉水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效果良好的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所述车辆门槛包括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内板,所述门槛加强板具有加强板下止口边,所述门槛内板具有内板下止口边,所述加强板下止口边与所述内板下止口边固定连接形成门槛下止口边,其中,所述门槛下止口边设置有至少一个防水密封结构,所述防水密封结构还包括胶条、设置在所述加强板下止口边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内板下止口边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与第二凹槽结构相对设置以形成容纳腔,所述胶条压紧在该容纳腔内,所述胶条通过加热后填充和密封所述容纳腔。
优选地,所述胶条为聚氨酯类发泡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凹部和第二凹槽结构的凹部相对设置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容纳腔。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设置在门槛下止口边的彼此相邻的两排固定点之间。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设置在门槛下止口边的最底下一排固定点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胶条在所述门槛加强板和所述门槛内板固定连接前压紧在所述容纳腔内。
优选地,所述门槛下止口边的沿车辆上下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开的容纳腔。
优选地,所述的至少两个容纳腔设置在所述门槛下止口边的最底下一排固定点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容纳腔通过至少一排所述门槛下止口边的固定点间隔开。
优选地,在所述加强板下止口边的焊接面和所述内板下止口边的焊接面之间涂覆有密封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中,通过在门槛下止口边设置至少一个防水密封结构,同时,所述防水密封结构还包括胶条、设置在所述加强板下止口边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内板下止口边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与第二凹槽结构相对设置以形成容纳腔,所述胶条压紧在该容纳腔内,所述胶条通过加热后填充和密封所述容纳腔。由于防水密封结构是贯通于整个门槛下止口边的,并且加上胶条的填充和密封作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的在焊接作业前的断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的在焊接作业后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的另一种在焊接作业后的断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的在焊接作业前的断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门槛的防水密封结构的在焊接作业后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573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