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62525.3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0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阎富成;阎颖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阎富成 |
主分类号: | G01G19/04 | 分类号: | G01G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称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衡。
背景技术
在对轨道衡进行安装时常采用整体安装的方式,基于目前轨道衡的结构,在基础施工时,需要使用枕木支承轨道衡,由于基础施工是在煤仓下的通道内进行,空间狭窄,施工人员的作业空间本身就很小,枕木占据空间后使得施工人员的作业空间进一步减小,因此,轨道衡基础施工难度大,速度慢,如何提高轨道衡基础施工速度是铁路施工领域一直未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快速进行整体安装的轨道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衡,包括传感器、横鞍架和用于承载车皮的衡体,所述衡体包括承载器,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横鞍架与所述承载器连接,所述传感器和所述承载器分别位于所述横鞍架的两侧。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所述横鞍架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传感器的连接台、用于支承所述承载器的支承台及用于连接所述承载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台、所述支承台均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连接后构成Z字形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所述衡体包括至少三个所述承载器,每一个所述承载器均包括一组相互平行的双宽翼箱形梁,所述至少三个承载器中包括两个第一承载器和至少一个第二承载器,所述第一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两端中的一端为第一截面端,另一端为第二截面端,所述第一截面端的截面面积比所述第二截面端的截面面积小,所述第二截面端的截面面积与所述第一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腹部截面的截面面积相等,所述第二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两端截面与所述第二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腹部截面的截面面积相等,且所述第二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两端截面的截面面积与所述第一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第二截面端的截面面积相等,相邻所述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的第二截面端与所述第二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所述传感器为立柱式传感器。采用立柱式传感器,使得输出车皮重量信号更加精确和稳定。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还包括用于供所述车皮在所述轨道衡上运行的两条平行设置的钢轨,所述钢轨设置于所述衡体的表面。在衡体的表面设置平行的钢轨,便于车皮在钢轨上运行。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还包括槽形钢轨挡板和螺栓,每条所述钢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弹簧压件,所述弹簧压件的一端抵持所述钢轨的底部,所述弹簧压件的另一端抵持所述槽形钢轨挡板,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弹簧压件锁入所述承载器。槽形钢轨挡板和弹簧压件的设置,使得钢轨与承载器的安装连接更稳固,且无需在承载器的双宽翼箱形梁加工轨道槽。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还包括承载器盖板,所述承载器盖板设置于所述两条平行设置的钢轨之间。在所述轨道衡的两条平行设置的钢轨上设置承载器盖板,可以有效防止车皮在经过所述衡体时,所述车皮内的物体掉入基坑中。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还包括两个防爬架钢轨,所述两个防爬架钢轨分别设置于所述衡体的两端,所述防爬架钢轨用于所述车皮驶上或驶下所述衡体。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还包括过渡块,所述过渡块设置于所述钢轨与所述防爬架钢轨之间。在所述钢轨与所述防爬架钢轨之间设置过渡块,可以有效抵消车皮驶上所述衡体或驶下所述衡体时对所述衡体的冲击,设置过渡块后车皮驶上驶下对所述衡体冲击小,可以保障所述传感器能精确测量到所述车皮的重量。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所述第一承载器的两侧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衡体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移动的横向限位器。设置横向限位器,可以通过所述横向限位器调整控制所述衡体水平面左右方向的晃动间隙,控制衡体在水平面左右方向上的稳定。
进一步地,上述轨道衡,所述第一承载器的两端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衡体在水平面前后方向移动的纵向限位器。设置纵向限位器,可以通过所述纵向限位器调整控制所述衡体水平面前后方向的晃动间隙,控制衡体在水平面前后方向上的稳定。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衡,由于承载器通过横鞍架与传感器连接,使得传感器可以安装于衡体的两端,在施工时用设置于基坑的坑壁基台的短枕木可支承衡体,将用于支承衡体的支承力分散至衡体两端,即可拆除原用以支承轨道衡的长枕木,拆除长枕木后使得基坑内的作业空间增大,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速度,实现了安全、快速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阎富成,未经阎富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625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记录数据的智能电子称
- 下一篇:地磅集群智能采集系统